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維港看雲/一堂中醫藥常識課\郭一鳴

時間:2024-02-09 04:03:04來源:大公报

  圖:中醫中藥歷史悠久。\資料圖片

  上月某天感覺頭很痛,到樓下商場一家連鎖中醫門診看病,年輕女醫師看我一眼就說可能發燒,一量三十八點七度高燒,說是濕熱疲勞遇上天氣寒冷,配了四天的藥,囑早晚各一劑用開水沖服。翌日燒退,第三天可以正常工作。藥吃完再去看一次,換了另一位同樣年輕的女醫師,再開四天藥,兩次總共收費大約一千元,搞掂。目測兩位女醫師都是學院派,望聞問切之後,沒有像傳統中醫師手寫一張龍飛鳳舞的處方,而是用電腦打印處方交給姑娘配藥,整個流程和西醫診所的做法並無分別。

  香港醫療系統一直是西醫佔主導地位,回歸後多年才逐步建立中醫師註冊制度,特區政府於二○一八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將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系統,其後成立十八區中醫診所暨中醫教研中心,為市民提供政府資助中醫服務。目前本港有三間大學開設中醫學院,包括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招收全日制中醫全科學士學位學生,以及培養高層次中醫藥研究人才。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馮奕斌教授日前與傳媒聚會時介紹,十八區三方協作(醫管局、NGO和大學)的中醫診所均有本港三間大學的中醫學院參與,既為市民服務,亦為修讀中醫學位的學生提供臨床見習和工作機會。除此之外,港怡醫院中醫診所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中醫科同為港大中醫藥學院的臨床見習基地。本港首家中醫醫院將於明年落成,屆時將成為三間大學中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可見的未來,中醫將在香港醫療體系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馮教授加入香港大學二十多年,二○二一年出任港大中醫藥學院院長,並擔任中醫全科學士課程主考委員會首席主考,主要研究興趣是研究中藥在惡性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臨床應用。眾所周知,港大的醫科名列全球前茅,是很多DSE考生首選學科,相比之下,港大中醫藥學科的起步比較晚,一九九八年才成立學院,但二十五年間發展迅速,學院擁有一支高水準的師資隊伍,致力培養國際化中醫藥人才,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在科研方面也碩果纍纍,院長馮奕斌教授連續七年獲選為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百分之一頂尖學者。至於招生情況如何?馮教授答:必須要達到港大收生的門檻,並透露有多名該院培養的中醫博士成為內地中醫院或中醫藥大學的高層次人才。經過多年努力,香港各類中醫藥人才已經由內地輸入變成輸出內地和海外。

  現代科技發展與醫學進步息息相關,進入AI時代,機器人甚至可以代替醫生做手術。有美國著名心臟科專家認為,隨着幹細胞醫療的發展,人類壽命能延長至一百二十歲,甚至一百五十歲,這種情況或許在數年後發生。我冒昧問馮教授:自古至今中醫師看病都是望聞問切,中醫學的進步體現在哪方面?我以為這個問題很無知很naive,沒想到馮教授卻說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中醫中藥起源歷史悠久,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代,最早的中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成書於秦漢,但今天中醫師如果一成不變依照這些經典來治病救人,就會出問題。古人有「古方不治今病」之說。馮教授侃侃而談:對中醫藥來說,一是要通過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為中醫藥在現代醫療中的應用提供科學證據和臨床證據,二是要理解中醫藥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哲學、藝術、科學和醫學,是一個複雜的科學體系,其理論和診療體系與現代西醫學有巨大不同。三是要創新中醫藥的評價體系,要參考現代西醫藥學的研究和評價體系但又不可照搬。馮教授以自己關於提高長新冠患者生存質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例,這項研究發現一種含有冬蟲夏草的中藥補充替代品,可以顯著降低長新冠患者的疲勞和咳嗽症狀。他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一款已上市的止咳中成藥可以顯著改善COVID-19的上呼吸道併發症及轉陰時間,揭示藥物二次開發的應用價值,也為未來藥物優化提供新思路。

  馮教授透露自己每周兩次用黃連飲片泡開水喝,「黃連可以代替熊膽的藥效,其清熱解毒之功,現代研究證明有降糖降脂、防癌治癌、抗病原微生物和消炎的藥理作用」,他一篇研究熊膽替代品論文於《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發表,被列為高度關注的論文,迄今獲下載及瀏覽逾五萬次。一次聚會分享,如同上了一堂中醫常識課,收穫滿滿,也對香港的中醫藥發展有進一步了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