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我完善/高度專注之必要\米 哈

時間:2023-10-04 04:03:03來源:大公报

  圖:《知性成就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lligent Achievement)書封。

  你知道高度專注的狀態有多珍貴嗎?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於二○○七年的一項研究,普通人每天只能做到兩小時的高度專注,以及額外五個小時左右的相對專注。在這七小時的極限以外,我們的專注力都很差。

  沒有專注,成不了大事。這是常識,但為什麼我們連常識都做不好呢?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博士以賽亞.漢克爾(Isaiah Hankel)在《知性成就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lligent Achievement)一書,引用了以上的研究,提出成就高度專注之必要,以及方法。

  漢克爾指出,高度專注,也就是做到「選擇性專注」。可以分心的事情無限,專注力卻是有限,即使我們知道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專注力的時數,但再多的能量都沒法應付生活的瑣事。這就是「選擇性專注」之必要,我們要小心挑選如何善用精力,而第一條規則是:學會拒絕令你分心的事物。

  心理學家馬丁.哈格(Martin Hagger)分析了超過八十項研究,得出結論:拒絕,不僅有助人們避免浪費時間於低效的活動,還有助於實現目標。

  我們既要刻意拒絕不必要的要求和任務,更要刻意地去保留時間,執行「選擇性專注」的第二條規則:刻意練習。

  一九九三年,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發現,人們花在刻意的高質量練習上的時間,才是造成普通成就與傑出成就之差異。普通練習可以做到普通成就,只有刻意練習才可以帶來傑出成就。

  艾瑞克森進一步指出,雖然普通成就者,大多數花在練習上的時間更長,但練習過程有太多令人分心的活動(例如一邊聽歌一邊背生字)。相反,傑出成就者的刻意練習,可能只包括早上和下午各一次集中精神的努力。這加起來每天只有三個半小時的刻意練習,比一整天漫無目的的練習更有效。

  漢克爾提出的第二個方法是:確立自己的「創意擁有權」。這聽起來有點學術,意思不過是:去創造自己的東西。為了讓自己解脫生活的限制,我們要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而不是他人的目標。在此,漢克爾引用了一個鼓勵人們創作的方法,名為「迪士尼法」。

  迪士尼法,顧名思義,以動畫大師和路.迪士尼(Walt Disney)命名。慕尼黑大學媒體研究教授莎拉.陶許(Sarah Tausch)於二○一五年的一項研究中提出了「迪士尼法」,旨在幫助個人和團體提升創意產量。

  迪士尼法是這樣的:當你要創作時,在初稿階段,關掉內心的那個嘮叨的批判聲音,隨意寫下任何想到的東西,不管它是否毫無意義;轉到第二稿時,可以重啟一點批判力,從第一稿中選取好的部分,並以一種連貫的方式擴展成段落;到了第三稿,也是最後一個版本,你要盡全力的去批判稿子,刪除重複的部分,簡化你的故事,使它成為完美。

  第三個教人高度專注的方法是:務實。當作者漢克爾被診斷患有癌症之後,生活想當然的變了調,他意識到可以引領自己繼續前進的方法是變得務實,專注於能改善他狀況的「小而可行」的活動。

  務實主義的特點是積極主動。依賴現實的計劃,一個接一個的完成「小而可行」的活動,並達到最終目標。在二○○八年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弗朗西斯.弗林(Francis Flynn)發現,務實主義者比一般人情緒更穩定,也更快樂。在壓力時,務實主義者的幸福水平也不會急劇下降。

  最後,艾瑞克森還給了我們一個相當務實的建議:不要用任務清單(to-do list)。在二○一二年的一項研究中,生物學家莫內斯.阿布─阿薩博(Mones Abu-Asab)發現,任務清單有一個大問題,在於它由不相關和不可比的任務組成。在清單上,有些任務只需要幾分鐘完成,又有些可能需要幾星期才能有成果。重點是,人們喜歡完成任務時獲得的滿足感,即刪去清單上選項,於是便會專注於解決小任務,而拖延不做更有價值的大任務。

  如果你也有這壞習慣,那你知道應該如何着手訓練自己的高度專注力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