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原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著名表演藝術家趙有亮先生遠行,享年七十八歲。這位老藝術家,那份謙和、沉穩和有時偶爾流露出的機敏,都使我聯想到玲瓏的太湖石:樸素、沉默、剔透,而有分量。甚至由於他是南方人,眼神質樸迷蒙,竟多少給人一點敏感又過於專情而易被傷害的「脆弱感」。
網上哀悼的眾多留言,都提到了趙老出演的《孽債》《好爸爸,壞爸爸》……而我想起的第一個趙老銀幕角色,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電視劇《故土》中的白天明。那時剛剛從長篇小說聯播裏收聽了蘇叔陽先生的原著,腦海中那位帶着儒雅含蓄情懷的醫生,滿懷那個年代中年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道德追求,恰恰與趙先生這位「知識分子銀幕代言人」表現出來的典雅氣質、強烈的社會道義精神、嚴謹的道德自我修養相符合,表演甚至超越了原著給人的堅韌又純淨的時代色彩,更有一種詩意的溫潤感。這是特殊的「趙式」氣質:質樸、剔透、給人安全感。
那時我不過是個四年級小學生,但《故土》中白天明英俊儒雅的形象,他傳統的倫理道德觀,他和三位女性細膩傳神的情感體驗、心心相印的美好可貴情感,都深深地影響着我對男性的審美品味。記得暑假時讀到《北京日報》上一整版對《故土》的評論,如獲至寶。現在看來,趙有亮先生圓滿體現了原著的主題:在人與命運的搏鬥中,人,勝利了!在白天明身上,充滿了對獨立人格力量和對真摯友誼和愛的讚嘆。最後感情讓位於道義,正符合時代道義的人生選擇。這種恆久的人格魅力源於演員的真情和至誠,也讓我們這些小觀眾深深推崇那種積極入世、恪守仁義和注重個人情操的自我修養。
八十年代末,又偶然在電視上看到趙有亮先生在《秋白之死》中創造的瞿秋白這個時刻在自省、審視革命進程的倜儻書生形象。尤其他在就義前表達道德追求的一番言論,展現了深沉的話劇功底,表現出為真理獻出頭顱的仁人志士的儒雅情懷,具有悲壯的古典美學風格。
九十年代中期看到的《孽債》中滿口滬語的老返城知青,則是出生在上海的趙有亮奉獻給我們的另一個具有詩意情懷的形象。
是的,趙先生就是有一種含蓄蘊藉、耐人品味的情懷。他是一位具有南方氣質的傑出的詩人表演藝術家。趙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