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鮮有哪所名校像南開大學那麼歷經磨難。一九一九年教育家嚴修、張伯苓募集社會資金,創辦私立大學,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所「知中國、服務中國」的高教機構。不像北京大學有京師大學堂的政府背景,也不像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有庚子賠款支撐,更缺乏教會大學來自國外的雄厚財力支援,南開肇始,創辦人篳路藍縷,分外艱辛。一九三七年南開八里台校區又遭到日寇轟炸,夷為平地,只有一棟歷史建築「思源堂」幸免於難。
出差南開,走在老校區的林蔭道上,經過思源堂、陳省身紀念館(紀念南開校友、數學家陳省身)、迦陵學舍(曾為葉嘉瑩的辦公所在),不由想到這所大學曲折的過往。大學東門正對的「大中路」是八里台校區的主幹道,大道南北曾有兩個對稱的小湖,和大路構成「中」字。可惜抗戰時期校舍被毀後,只留下一個「馬蹄湖」,另一個後來被填沒了。六月的湖中粉色荷花零星開放,湖邊垂柳依依,盛夏也給人以幽靜之感。
老校區東部的建築大部分為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建,包括紅磚外牆、「洋葱頂」的仿蘇聯建築辦公樓。西部的大部分房屋則建於一九八○年代或更晚。歷史建築只剩碩果僅存的思源堂,讓人可惜,但歷代校友對母校矢志不渝,哪怕身在異國也魂牽夢繞。這不只是因為張伯苓校長的人格魅力。一九三七年南開只有不到五百名學生,校長和教授們對學生精心教導,無微不至,方有百年書香,薪火相傳。「允公允能」的校訓凝聚了重視公德、實幹的南開精神。大學本就不是「大樓」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