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言西就/《在畫廊遇見哥倫布》\沈 言

時間:2023-03-28 04:25:18來源:大公报

  公元一四五三年,距今五百七十年前,奧斯曼帝國攻克君士坦丁堡,為東羅馬帝國在東方的統治畫上休止符,亦正式宣告「黑暗一千年」中世紀的終結。穆罕默德二世以「征服者」的姿態,將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並定都於此。同年,奧斯曼帝國開始封鎖東西方陸路通道,試圖獨家壟斷貿易,因而阻斷西方向東方掘金的財路,迫使西方不得不尋求新的海上通道,使盡渾身解數,重新刻畫全球貿易版圖。於是乎,繼十字軍和騎士之後,航海家逐步登上歷史舞台,在致富慾望的強力驅動下,通過跑船佔荒的航海探險,奏響地理大發現的序曲,開啟貫穿四個世紀的「大航海時代」。

  按照海洋文化學者梁二平的觀點,「大航海」的英文源自「The Great Voyage Age」,與「Age of Discovery」或「Age of Exploration」相關,在西方語言中有「探索發現時代」之意。最初西文世界中並無「大航海」或「大航海時代」一說,其中文譯名完全是漢語意譯所產生的「美麗誤會」。他表示,現今所言的「大航海」,作為全球化的最初樣式,裹挾着文明進步與血腥殘暴,涵蓋西方人十五至十九世紀的航海探險、海上貿易、文化交流與海外殖民活動。

  在「大航海時代」,海上的「世界」與陸上的「國土」,在風帆的鼓動下,界線漂移,定義浮動,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海陸畫卷。英國作家、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曾說:「偉大國家的史記有三份,一是功績史,二是文學史,三是藝術史。想對這個國家的歷史融會貫通,三史缺一不可,但最值得信賴的是最後一部。」如此這般,關於「大航海」最值得信賴的史記,又該如何描繪與書寫?

  信手翻看《在畫廊遇見哥倫布:世界名畫中的大航海》,不知不覺隨着作者梁二平一同帶着疑問上路。經由「作為歷史的藝術」的古代繪畫,徜徉於宗教畫、世俗畫、肖像畫、風景畫、靜物畫及海戰畫等近一百五十幅古代名畫之間,恍若穿越時空隧道,重返「大航海」歷史現場。作者「以圖證史」,「以史論畫」,借助另類手法打通藝術圖像與歷史文獻的界限,尋找藝術寶藏,開採歷史富礦,捕捉時代氣息。以世界名畫為切口,搜查歷史線索,拆解歷史角色,發掘歷史真相,拼砌出與眾不同的「大航海」文化圖景:不止於從航海家、帝王君主到新海商、科學巨人的時代畫像,從北冰洋通道到南方大陸的航線逸聞,從海權之爭到海上爭霸的歷史敘事,從西儒東來到東儒西去的文化言說,還有着中國絲綢與瓷器的奢華蛻變,日本和服與團扇的美學誘惑,以及由神藥回歸調料的胡椒、來自新大陸的麻醉劑煙草、製造幸福感的良藥巧克力等交織而成的人間煙火,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在「大航海」的歷史進程中,西方與東方以前所未有的廣度、高度和深度相遇,不可避免地,既有碰撞和衝突,也有交流與融合。文化的交流、文明的融合,譜寫出「大航海時代」最扣人心弦的一曲旋律。根據作者的解讀,西方的「大航海」與東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有着奇妙的歷史對接,甚至互為動力。在西方名畫中,不乏絲綢與瓷器等中國商品的身影,而東方的美學趣味,也因中國器物與中國元素的輸出,對西方審美乃至藝術產生影響,引發了西方美術史上以《中國組畫》為代表的「中國風」。

  「大航海」既是對中世紀宗教蒙昧的一種出走,也是對近代文藝復興的一種和應。在令人窒息的審判火刑與令人振奮的啟蒙火種之間,腦海中不經意浮現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異景象。水與火本不相容,「大航海」所隱喻的海水與火焰,在新舊時代與新舊世界的破立之間,卻毫無違和之感。文明是貫通古今、匯通東西的人類密碼。在畫廊遇見哥倫布,遇見的,又何止是哥倫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