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敦煌的駱駝\魯 力

時間:2022-12-01 04:24:34來源:大公报

  我家裏一直掛着一幅水墨駱駝,它是中國畫壇著名的「駱駝王」范有信的作品。這是三十年前我初訪敦煌時范教授送給我的禮物。該畫題名為「哺乳圖」:近處一隻矯健的母駝正在為小駱駝餵奶,遠處隱約可見三隻駱駝正在沙漠中跋涉,走向遠方。當年我還年輕,范教授這是在勉勵後輩,寓意要我繼承駱駝精神,不畏艱難險阻,努力奮進,走得更高更遠。贈與我這幅畫作後約五年,范教授不幸英年早逝。這幅畫我一直珍藏,每搬新宅,總是把它掛在顯著位置,以便時時緬懷范教授,並用「駱駝精神」激勵自己。

  我記得當年訪敦煌時,見過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院長。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個瘦小的中年婦女,戴着一副眼鏡,白底襯衫,紅色毛衣,黑色休閒褲。但是,一旦說起敦煌,樊錦詩的眼睛立即放出光彩。她的舉止言談讓人感受到,在那溫婉柔弱的外表下,有一種戈壁荒漠所賦予的簡潔與堅韌。

  當年的敦煌,還是一個貧瘠、交通不便的不毛之地。我們從蘭州驅車敦煌,走了兩天一夜。途中經過武威海拔三千多米的烏鞘嶺,到張掖市住上一晚,第二天經過鳴沙山後才到了敦煌。那天遊覽鳴沙山與月牙泉時,天上突然下起瓢潑大雨,竟然把我們淋得像落湯雞。

  次日,我見到樊錦詩時曾對她開玩笑說,人們都說沙漠乾旱無雨,敦煌卻是雨水充沛,成了沙漠中的綠舟。樊院長對我說,你知道嗎?這場雨把敦煌半年的指標都下完了,之後的一百八十天將會滴水不下。按她的話說:「初見敦煌,驚艷無比。可只有真正留在這裏才知道,洞內是神仙世界、藝術殿堂,洞外卻是飛沙走石、黃土漫天。」平日的敦煌,經常漫天風沙,夏天四十多度高溫,冬天零下十幾度的冰寒。用唐朝王之渙的詩來描述,就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樊錦詩與敦煌研究院的諸多專家學者,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泉水、嚥風沙,一幹就是六十年。

  敦煌藏經洞擁有無數寶藏,當年王道士從藏經洞發現的文獻數量在五萬件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經書,還有部分道教、摩尼教及其他宗教的典籍,另有大批的壁畫、雕塑。文獻中的文字除了漢字紀錄,還有藏文、梵文、西夏文、回鶻文等大量古文字體的寫本。為了研究這些寶藏,樊錦詩走遍了七百三十五個大小洞窟、看過了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二○一一年,她歷時四十年主持編寫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正式出版,被譽為國內具有最高學術水平的敦煌石窟考古報告。

  幾年前,我到倫敦出差,曾專門抽了一天時間去大英博物館看望敦煌文物。一走進中國展廳,牆上顯眼處就掛着一幅長寬各約四米的大型敦煌壁畫,前面放着一尊遼代的三彩羅漢像。敦煌壁畫構圖宏偉多變,用色濃艷細膩,線條細密流暢,具有驚人的藝術感染力。其內容有佛像、神話、佛教史跡、供養人等題材和裝飾圖案,其中不少寶貝為各國列強掠奪而去。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有兩萬多件。看到這些流落海外的文物,我的心在滴血。還好這半個世紀以來,有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敦煌人的守護,敦煌的大部分寶藏才得以留存、保護、研究。

  目前,年逾八旬的樊錦詩還在對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報告》進行出版前的最後修改,這是樊錦詩現時最為惦記的一件事。沒有無盡的愛,沒有執著終生的毅力,不是誰都能經得住半個世紀風沙的吹打。樊錦詩用盡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她是當之無愧的「敦煌之女」。一腔愛,一洞畫,一生文化苦旅。樊錦詩就像一隻行走在敦煌沙漠的駱駝,從青春走到白髮,從少年走到天涯。她心歸處,就是敦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