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善冶若水/文化的質與量\胡恩威

時間:2022-09-19 04:24:18來源:大公报

  香港經常出現「文化沙漠」這四個字。文化沙漠即是說香港沒有什麼文化,所以是一片文化沙漠。事實上,香港當然不是文化沙漠,那麼怎樣才能夠精準形容香港文化的狀態呢?這才是一個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而並不是形式主義地去找一些詞彙去形容。

  另一個香港經常談論的就是「質與量」的問題,例如政府經常強調香港書展人數,貿發局強調書展有百萬人次入場,但是香港書展若果從「質」去分析,它近似一個散貨場式的書展,不是一個推動印刷出版業發展的書展。法蘭克福書展(Frankfurt Book Fair)是一個以質為本的書展,它是帶動出版交易、出版創新以及出版貿易的一個書展和平台。台北的書展也有類似的走向,簡體字出版及繁體字出版,也有它的一個出版生態和版權交易生態。

  香港書展近似一個低端的散貨場式書展,它沒有推動整體的閱讀質素提升。推動整體的閱讀風氣需要圖書館,那麼香港圖書館的數量和質素又如何呢?目前書藏的狀態又如何呢?香港圖書館政策基本三十年來從沒有改變和改善過。那麼這是質的問題?還是量的問題呢?

  西九管理局強調M+博物館已經有一百四十萬人參與。一百四十萬人的量裏面,令香港有什麼質的變化呢?是否令整個香港社會對文化藝術更加有感情?更加喜愛?願意支持文化藝術呢?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有四十萬參觀者,這四十萬參觀者如何去分析?有多少是年輕人?年齡層如何?教育程度如何?職業收入如何?它對社會產生怎樣質的效應才是重點。文化是質的問題,不是量的問題。因為要改變質,量會隨質產生變化,才是文化政策的本質,就是如何能令大眾改變他們對文化的價值觀。香港需要做的是令「量」變「質」,而不只是加強「量」的數量,要令「量」有質的變化,才是重點。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的歷史博物館經常主辦不同類型、有系統性的展覽,由埃及古文化、印象主義繪畫、瑪雅文明,有一個系列,以半年為單位,展覽的面積既大也有質素。而最重要的是所有台灣的小學生均要參觀這些展覽,這個就帶來台灣量和質的變化,台灣社會走向對文化藝術有感情有興趣,也是這個原因。

  近年上海北京也有類似的情況,就是在博物館的量有提升、展覽質素也有提升。核心的是他們在策展方面已經培養起自己的策展團隊。香港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多質的變化,經常只強調量,人多參加,但是整個香港社會的文化素養和質素是否有提升?經常沒有具體的分析和研究。這便是香港未來文化發展應該要重視的地方:如何令量產生質的變化。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