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GCHQ曾展出英國政要身邊的加密設備。\資料圖片
持續了一年多的疫情限制了大家的出行,在家閱讀便成了很多人的理想選擇。根據英國一項最新調查,疫情期間紙質和電子圖書的銷量大漲,讓以喜愛閱讀著稱的英國得以錦上添花。
英國人讀書有很多種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把心頭好買回家,選個陽光燦爛的周末,慵懶地坐在窗邊或花園的一角,細細地品讀。或者是將書裝入隨身的揹包,在搭乘地鐵或排隊等候的間隙,拿出來見縫插針地讀上三五頁。又或者索性在書店裏打書釘,隨意找個僻靜的角落,旁若無人地看個酣暢淋漓。至於書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通常較受大眾歡迎的是各類暢銷讀物,題材涉及愛情、科幻、恐怖及推理等。
自去年十二月英國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去世後,英國掀起一波間諜小說熱,不少關於間諜題材的書籍衝上熱銷榜。不過,作為英國間諜小說一代鼻祖的勒卡雷,他寫下的《柏林諜影》、《德國小鎮》、《神秘朝聖者》等曠世經典至今仍很少有人能夠超越。最特別之處在於,他是一位擁有特工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傳奇人物,駕輕就熟地遊走於現實與虛幻之間,並將不少親身經歷融入小說之中,從而令筆下的故事真假難辨。
由於年事已高,近些年勒卡雷較少公開露面。二○一七年,勒卡雷攜他的最新小說《間諜的遺產》(A Legacy of Spies),在倫敦南岸皇家節日音樂廳舉行新書發售,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書迷專程前往一睹他的風采。令人驚喜的是,已八十五歲高齡的勒卡雷談吐和思維依然敏捷,大家甚至期待他下一本新書的出版。不料世事無常,去年底他不幸感染肺炎去世,這本書也從此成為絕響。
說到勒卡雷的作品,精妙之處是他通過細膩的筆觸,開創性地刻畫了不為人知和驚心動魄的諜戰,並且深刻地剖析了特工錯綜複雜的內心世界,讓這些向來披着神秘面紗的「隱秘者」,變得立體和鮮活。就如同他對媒體所說,「間諜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和各自的弱點。比如我作為間諜的最大弱點就是缺乏耐心。」他尤其洞悉人性的部分,他曾在一次活動中對間諜職業作出精闢的總結:如果說這間屋子裏有間諜,那麼在座的每位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言外之意是,做間諜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法分辨孰真孰假。
這讓我想起二○一九年在倫敦參加的一個特別展覽會,主辦方就是英國三大情報機構之一的政府通訊總部(GCHQ)。與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有所不同,政府通訊總部的名字本身聽起來就平平無奇,讓人誤以為是個非常普通的政府部門,實際上卻是專門負責監控通訊和其他電子信號。而這恰好體現了勒卡雷所說的諜報工作之精髓。
記得展覽會的上百件展品,也幾乎充斥着各類迷惑和偽裝。比如,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前首相邱吉爾辦公桌上貌似普通的電話,實際上卻是傳送政府最高機密的特殊設備。戴卓爾夫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使用的公文包,實則隱藏了可移動的加密電話。最為特別的一個展品,是一間看上去空空蕩蕩的房間,除了光禿禿的四壁,看不出任何玄機。讀了圖片說明才知道,這其實是間諜發報的工具,也就是說,特工人員將密碼電台的天線與房屋的避雷針連成一體,從而將整個房間做成了收發站。而單從外面看,絲毫引不起別人的懷疑。這實際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冷戰時期的傑作。就像時任政府通訊總部負責人的傑里米.弗萊明在展覽會上總結的那樣,「要辨清間諜的真假極為困難,所以要發現他們無異於大海撈針。」
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勒卡雷創造的間諜人物史邁利,比起風流倜儻、相貌出眾的代號○○七的特工占士邦,更加貼近真實。用他的話說,占士邦這個角色是間諜生活的不準確和具有破壞性的版本。他筆下的史邁利普通無奇,矮胖子,禿頂,戴眼鏡,彬彬有禮且不喜歡出風頭,這些特徵卻掩蓋了他內在的狡猾,出色的記憶力,對諜報技術的精通以及偶爾顯露的無情。或許有基於此,他的小說讀起來總予人強烈的帶入感。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從前探討了間諜小說在英國獲得成功的奧秘。原因之一便是不少作家和勒卡雷一樣,延續了退役間諜以知情人身份寫間諜小說這個英國文學傳統。比如,寫下《英國間諜阿興登》故事的毛姆,曾被英國政府遣往瑞士做間諜工作。擅長撰寫偵探、間諜和心理等多元混合小說的格雷厄姆.格林,本身曾從事情報工作。「○○七之父」伊恩.佛萊明也曾在二戰期間為軍情六處做過特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擔任過軍情五處處長的里明頓夫人,退休後也寫起間諜小說,主角間諜則幾乎清一色是女性。
另外,歷史上英國間諜案頻出,包括陸軍大臣向前蘇聯洩露情報,軍情六處領導人實則為克格勃間諜等,也為間諜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敘事角度。例如,作為前蘇聯間諜打入英國內部的「劍橋五傑」等人,有人官至軍情六處反間諜部門負責人,有人甚至成了伊麗莎白女王的藝術顧問。現實中他們的性格截然不同,或是放浪形骸,或是曾在爛醉時險些暴露身份,更增添了離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