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可以使人心平氣和,神志清醒,從而「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林語堂語),這樣便可以令人思維活躍,雅興大發,妙語連珠。所以中外很多名人的一些振聾發聵的高論,便常常是在茶座或與朋友飲茶時發出的。中國近代的著名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據說是在北京「來今雨軒」中的茶座上成立的。魯迅在北京時,也常常同錢玄同、劉半農、孫伏園等好友一起在茶樓飲茶,並多次「茗談至晚歸」。而一次好的「茗談」,倘記下來又往往是一篇絕佳的文章。據著名楚辭學家姜亮夫先生說,當年在昆明時,他與聞一多先生討論《楚辭.九歌》的學術問題,彼此間許多精闢的見解便都是在茶館中「茗談」時提出來的,有些已被收入了他們的文集。近年來的一些學術會議,中間也常要安排一段「茶敘」,以便學者們能更隨意地進行學術交流。據說,學界不少老先生為研究生講課時,也常常是在茶香融融中進行的。似此,則飲茶又為授課增添了一種雅趣。
至於文人們邊飲茶邊寫作的逸事,也可以算作是一種雅興吧。唐代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在寓居蘇州時就曾經有過茶詩唱和,他們最後所形成的《茶中雜詠》(十首)與《奉和襲美茶具十詠》,即被譽為是一部詩化的《茶經》,至今膾炙人口。足見宋代詩人周紫芝所說的「詩味頗隨茶味長」是有道理的。直至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寫作即很得益於他的「申時茶」。老舍則不但嗜茶,而且還邊寫作邊飲茶,無論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北碚還是後來回到北京,這一習慣都沒有改變。還有小說家兼散文家的汪曾祺,也說他的最初幾篇小說即是在茶館裏寫成的,並稱「我這個小說家是在昆明的茶館裏泡出來的」(《泡茶館》)。
酒在中國的起源,遠在夏代以前。酒可分為三大類,即自然發酵的果酒、人工的榨製酒(如黃酒)和蒸餾酒(如燒酒)。果酒容易製作,因而產生的時代也最早。原始人類偶然吃了熟透後自然發酵的水果,產生出一種神奇的治病功效,即所謂「舒經活血」,於是便開始有意識地對含糖野果進行人工發酵,這樣,最早的酒即果酒也就是單發酵酒便產生了。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若干小型容器(典型的如安徽蒙城尉遲寺所出土者),據推測,這些容器可能就是用來飲酒的。
以穀物為原料的榨製酒,最早產生於距今四千多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這是古人受剩飯自然發酵而成酒的啟發開始製作的。由於最初用來釀酒的穀物多半是黍子,釀出的酒多呈黃色,故稱「黃酒」。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和墓葬中出土有各種酒器,如尊、斝、盉等,便是古人飲酒用的。
中國何時開始有蒸餾酒,其說不一。不過,從敦煌石窟所保存的西夏壁畫來看,在其中的一幅「釀酒圖」中,已經發現了釀造燒酒的蒸餾裝置。
(「說茶與酒」之三,標題為編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