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讀書關鍵詞/皮耶.巴亞德《不用讀完一本書》\米 哈

時間:2021-06-28 04:24:18來源:大公報

  圖:皮耶.巴亞德《不用讀完一本書》。\資料圖片

  閱讀經典,給我一種踏實的感覺,而如果可以讓我跟你們逐一介紹我心目中的經典,我會以這一本有關「讀書」的經典開始:皮耶.巴亞德《不用讀完一本書》。

  皮耶.巴亞德是巴黎第八大學的文學教授,他不但在學院裏教授文學批評,同時也會在電視節目等大眾媒介談文化與社會。如此學富五車的教授,要寫一本教人如何讀書的經典,他會旁徵博引種種理論嗎?沒有。皮耶.巴亞德沒有以理論與專有名詞打擊大家閱讀的樂趣,相反,他寫下《不用讀完一本書》是為了解開閱讀的束縛,釋放閱讀的自在。

  作者開宗明義,提到閱讀的三種束縛。第一種束縛,稱為「閱讀的義務」,因為「閱讀仍然是一種值得敬重的行為。尤其是如果你不想被別人看不起的話,某些重量級的書籍更是非讀不可」。

  第二種束縛,稱為「認真閱讀的義務」。作者說當今的閱讀風氣教導我們「沒讀令人蹙眉不悅,快速瀏覽或跳着讀也是壞事一樁」,也就是我們一般對於「速讀法」的抨擊,以及對「細讀」的推崇(例如台灣作家王文興便提出了細讀的標準:「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

  第三種關於閱讀的束縛,來自於閱讀的延伸,即有關與人「討論」你的閱讀,而這束縛來自於我們認為「要精確地討論一本書就必須先讀過它」。作者認為,以上三種束縛,雖然來自於對閱讀的重視,但在出版量超過人類負荷的當下,以有涯隨無涯,最終只會令自己累積內疚,這內疚亦會慢慢囤積成隔絕我們閱讀的枷鎖。

  要擺脫這三種束縛,皮耶.巴亞德認為,我們首先要認真審視「沒讀過的書」之本質。當我們明白「沒讀過,這個概念本身就不清楚」,我們才可以放下閱讀的壓力前設,跟隨他的帶領去嘗試以「沒讀過」的方法去讀一本書。

  《不用讀完一本書》一書分為三個部分,也是圍繞「沒讀過的書」的三個問題:首先,沒讀過的書有多少類型呢?其次,有什麼具體的情景會逼使我們討論一本沒讀過的書呢?最後一部分的問題,至關重要,即當我們真的遇上要談論一本沒讀過的書時,我們可以怎麼辦?

  皮耶.巴亞德談到不同類型的「沒讀過的書」,而當中與我最有共鳴的必然是「讀過但忘記了的書」。作者引用了蒙田為例,說蒙田飽受記憶力薄弱之苦,「嚴重到數年前曾仔細閱讀,甚至寫下心得的書,也能忘得一乾二淨」,但同時,「蒙田吸收文本精華,使之與自己的思想交融,接着就立刻遺忘」,卻成就了自己的閣。閱讀,總是在無聲無息之間影響了我們,而這也是一種我們對書的吸收。

  接着,皮耶.巴亞德寫到要討論一本「沒讀過的書」的種種窘境,其中一個處境(對我來說)相當有親切感:當你與作者相遇,你如何跟他討論那一本他寫的而你「沒讀過的書」呢?作者以一個大量接觸不同作者的過來人身份寫道:不要「假設作者很熟悉自己的作品」,並且要明白當我們在討論一本書時,我們真正在討論的是「屏障書籍」而非書籍本身。

  何謂「屏障書籍」?皮耶.巴亞德參考弗洛伊德的「屏障記憶」(原指「不顯著,甚至錯誤的」孩童記憶)概念,指出:我們或許都閱讀同一本書,但各人都會基於自己的種種身份、成長、學識,在記憶中創造關於那一次閱讀的「屏障書籍」,「我們所討論的書籍與真實的書籍之間並不全然相關」。換言之,書籍是客觀的、集體的,但閱後的「屏障書籍」是主觀的、個人的。

  然而,當我們真的遇上要談論一本完全沒讀過的書時,我們可以怎麼辦呢?皮耶.巴亞德提醒我們:只要你有持續的閱讀習慣,當你談不上一本沒讀過的書,但總可以談到這本書跟其他書的關系,以至這本沒讀過的書所置身的書海位置。

  在此,你終於明白怎樣才可以讀一本書,又不用讀完一本書了。那就是你讀很多很多的書,因此即使你沒有讀完那一本書,也會知道這本書的來龍與去脈。而如果這個方法幫不了你,作者說:你就「籠統稱讚,別說到任何細節」好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