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西走廊/留學美國生存「寶典」/海 龍

時間:2020-01-21 04:24:08來源:大公報

  這二十年,很多家長全力把子女送往國外求學。可是,近年亦常有留學生進入美國名校無法適應畢不了業、或在第一年就選擇退學或轉學的報道。即使「存活」下來的,有的也畢不了業,最後留學夢不了了之。

  美國高校向來主張「寬進嚴出」,而精英大學更是「嚴進嚴出」。據統計,美國一般大學四年學生不能畢業率竟達百分之二十或更高。即使常春藤盟校每年也有不少於百分之五的學生畢不了業。這樣加起來,每年,畢不了業的學生也不止幾千人了。考慮到能被這些頂級高校錄取已幾乎是全世界的尖子生和精英,這個數字足夠讓人深思。

  其實,畢不了業也不一定是學生不優秀,有可能是「技術性」問題或學生不了解美國高校、不懂「行規」所致。學習既然是一種方法,它就會有技巧或曰秘笈。有鎖,就一定有鑰匙。

  留學生遠離家鄉到新的國度,自然有很多短板。除了語言和文化,還有學習習慣的接軌等問題。即使土生土長美國人進入大學也等於到了一個新大陸,一頭霧水、全然不知所措者大有人在。所以美國一些資深教授和學生顧問會有一些高招點撥。之前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丹納.約翰遜教授的《借問,會不會考這個?》(《Will This Be on the Test? 》)一書成了解謎之鑰。

  此書主要針對大一新生在大學如何生存而寫,但對各年級學生皆會有啟發。約翰遜教授指出,其實大學也是個「江湖」,熟悉規則的人很容易如魚得水,但懵懂生澀又沒有眼色者會一誤再誤。這些,過來人當然都熟若罔聞、但身在此山中的大學「新鮮人」卻百思不解甚或迷惘四年。

  筆者覺得,約翰遜著作最深刻的一點就是點醒了「大學不是高中的延伸」這一真理。它不管對外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眼下,大學是個超高額的投資,一般花費至少十幾至幾十萬美元;不事先盤算好目標和計劃、不做到胸有成竹會是一個輕率的投資和冒險旅程。所以,這本書是給大學新鮮人提供的樸實可行的成功「寶典」。

  既然上大學、學習是一種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那麼它有沒有捷徑?當然有。約翰遜教授支招總結了六大捷徑。

  第一,緊盯上課,決不缺席。大一新生往往以為考上了大學(特別是名校)就有了保險箱可以緩一口氣,容易養成翹課習慣。其實大學教授課程往往每年都加新內容,課堂講授內容往往必考。翹課錯失的時間其後數倍閱讀都補不起來,這樣會得不償失、事倍功半;而且更可惜的是失去了很多課堂互動和互相學習的機會。

  第二,上課莫玩手機。與上面同理。這除了影響自己學習還會干擾同學,教授更會視此舉為粗魯無禮。

  第三,完成課外作業練習,謹防掉隊。美國高校視學生若成年人不再緊盯其學業。但大多高中生很難「一夜成人」。教授不緊盯他們則樂得拖拉,往往到最後期末時方後悔為時已晚。這裏有個簡單公式:以一個課時單位計算,一般最好課前預習一小時、課後複習一小時方能鞏固。這樣一般大學生十五個學分每周至少應該學習四十五個小時方能無虞課業。

  第四,珍惜教師辦公室時間。美國高校一線教師每周有幾次辦公室時間跟學生答疑解惑或了解課程。美國學生非常善用機會跟老師互動並建立良好關係。

  第五,養成與同學互動的好習慣。大學同學是一個人的資源。上大學時可以同患難、同學習互相幫助,畢業後更是寶貴人脈可以受益終生。

  第六,盡快入軌,改掉高中習慣。常人以為高中生仍然是孩子,事事家長提醒、容易養成依賴習慣。而進入大學,遠離父母甚至祖籍國;美國法律規定十八歲後甚至家長也不能查看學生成績。失去督導大學新生若再不嚴格管理自己,很容易失控脫軌。所以,建立好的做人和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在這個人生新的起跑線上,誰適應早、誰轉軌快,誰就成功。

  根據筆者在美國高校教書二十多年經驗,上面的建議甚為實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