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山川草木皆佛性/李 夢

時間:2019-12-12 04:24:01來源:大公報

  圖:若沖《動植彩繪》系列之《諸魚圖》/作者供圖

  當我正在為明年四月的日本京阪藝文遊搜尋展覽資料時,收到台灣遠足文化寄來的一本畫冊《若沖百年巡禮》。原來,明年是日本畫家伊藤若沖(Ito Jakuchu,一七一六至一八○○)逝世二百二十年紀念,本書的到來,不單幫助我多了解一些這位「網紅」浮世繪畫家的創作及生平,也為明年春天的博物館觀展之旅,增添不少尋訪與探索的趣致:究竟是怎樣的畫家和作品,能吸引日本觀眾在東京都美術館門外排隊兩個多小時,只為一見那些畫中的花果與草木呢?

  如果有一份「日本浮世繪名家榜單」,榜上一定少不了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人的名字。這位出生在京都蔬果商販之家的伊藤,若不是最近幾年接連在日本及歐洲等地舉辦的回顧展引來網上網下議論熱潮,加之數十年前美國收藏家普萊斯(Joe Price)的落力蒐集,恐怕仍是久被日本美術史界以及大眾遺忘的名字。不過,這位一生未曾妻娶、以隱居為樂的畫家,應該樂得「被遺忘」,倒是面對如今這般聲名兼備,或會惴惴難安吧。

  若沖活躍的十八世紀,正逢日本庶民藝術興起之時。他出生那一年,日本大和繪名家尾形光琳去世;而若沖去世時,又是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與喜多川歌麿等浮世繪畫家在日本國內及海外建立聲名之時。可以說,若沖身處傳統繪畫與庶民藝術的過渡時期,雖說兼及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卻也因此難以被歸類及劃分。這樣的「不合群」,間接導致他在二戰之後漸被遺忘,而打破這般「被邊緣化」狀態的,應是那一套耗費十餘年心力完成的三十幅《動植彩繪》。

  我向來對於工筆花鳥畫作興趣不足,總覺得那些作品過分強調筆意工整與色彩鮮艷華貴,反會折損生動意趣。不過,若沖這三十幅以動植物為主題的工筆畫,卻足以改變我過往的偏見。畫中意象包含鳥獸、魚貝、花草等不同類別,既有畫家本人養在園中、日日觀賞描摹的公雞,也有當時並無可能在日本國內棲身的大象、豹以及駱駝等,造型生動,眼神與姿勢俱萌態十足,其中翻白眼的蛙以及橫眉冷對的公雞,頗能讓人想起中國明末清初畫家八大山人畫中的花鳥形象。而且,若沖此系列畫作繪於絹布上,交替使用有光澤與無光澤顏料,為作品增添立體感,畫中動植物更顯栩栩如生。

  這一系列花鳥與靈獸作品受京都相國寺委約而作,加上若沖本人禮佛,因而不少評論人用「山水草木皆佛性」來形容畫家此類花鳥畫作的意味。我想,若沖畫中的所謂「佛性」,不單在於其作品關注周遭可見的素樸物件,並用極其純粹且飽含愛意的目光來審視這些平凡小景,不單因為他畫中時常糅雜寫實與想像,將原本無法歸併或同行的意象並置呈現且不顯違和,更因為他對於繪畫這件事情本身的堅守與執著。

  若沖年少時已傾心繪畫,無意繼承家中生意,也不想被油鹽柴米磨去心智與靈感,為了靜心創作甚至遠離俗世,常年在寺中隱居,自謂「心遠」,即便到了晚年家業敗落,生活陡遭困苦,仍不改心志,勤勉習畫。若沖的工筆花鳥固然出色,其簡筆水墨更予觀者欣喜:構圖不循常理,卻有趣、有情,不煽情不造作,坦率自在。他名字中的「若沖」二字,從《道德經》中「大盈若沖」得來,意指謙卑自持,形容其人其作,可謂貼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