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石湖墟重生\裘 琪

時間:2019-11-21 04:24:07來源:大公報

  圖:上水新豐路,又稱大馬路,整條街幾乎都是三層高的建築物\作者攝

  新界北區,指的是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等地段。其中位於東鐵沿線的上水和與之毗連的粉嶺,又稱為石湖墟與聯和墟。這兩個墟,昔日曾是北區兩大商業中心,特別是在墟期之日,熙來攘往,人車爭路,後來,因為周圍蓋起了屋邨大廈,墟市的作用,已越來越小了。

  上水石湖墟,由開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以前在墟內有一條小河流經,而河水流經的一處地方(今天的郵局附近),因有巨石數塊,將河水截住蓄起,形成一個小湖,故此地便稱為石湖墟。

  早期的石湖墟並不大,只有一條小街,土名「咱婆街」。咱婆街是早期石湖墟的市中心,每逢墟期,即農曆初一、初四及初七日,附近的農作物都集中於此買賣,熱鬧非常。而隨着年月的增長,聚居的人越來越多,石湖墟面積亦不斷擴大。

  一九五五年,石湖墟發生了一場空前大災難。那一年的冬天,正值風高物燥,墟內有一間裕豐米舖,米舖後面的磨房不知何故首先起火,火勢隨之蔓延,一發不可收拾,當時石湖墟的商舖及民房幾乎全遭祝融光顧,火災過後,滿目瘡痍,慘不忍睹。福無重至,禍不單行。翌年,即一九五六年的冬天,祝融再度光臨,大部分的臨時鐵皮屋再被燒毀,石湖墟因此而元氣大傷。

  這兩場大火,卻給石湖墟帶來重整墟市的機會,在鄉民的大力重建下,堅固的房子如雨後春筍,墟市又回復生機。到了一九六四年,石湖墟的重建工作終於完成,鄉民特別為此一連兩天在墟內舉行大巡遊慶祝活動。

  石湖墟重建時,所有街道都重新命名,並加上一個「新」字,以此象徵新的開始。例如,舊有的大馬路改為新豐路,原來的區所街改為新康街,加建的另一條新街為新健街;此外,還有新成街、新功街、新發街、新財街等,象徵健康、成功、發財等好意頭,這些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