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不僅明星網紅是熱搜常客,歷史上的「老名人」也常陷入網絡熱議話題,真真假假的魯迅語錄全網流傳,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久講不衰。而朱自清的《背影》不但貢獻了網絡流行語「我去買幾個橘子」,還被網友挪用作開玩笑的「倫理哏」。
最近,有人把《荷塘月色》上傳至某檢測系統,竟被判定AI生成內容總體疑似度達百分之六十二點八八。朱自清的散文主打一個「淡淡的哀傷」,這也是其最動人之處。他若知道《荷塘月色》的AI率檢測結果,恐怕會泛起新的淡淡的哀傷。不過,王勃的《滕王閣序》的AI率據說高達百分之七十八,對照一比,朱先生就不必哀傷了,倒不是因為早於《荷塘月色》一千二百多年的《滕王閣序》的AI率更高,而是兩個數據足以說明此類所謂AI率檢測既不可信更不可取。
AI率檢測和查重率檢測一樣,是時下防止學術不端的手段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分析句式結構、邏輯連貫性、高頻詞彙等特徵,找到文中的「機器寫作痕跡」。尤為重要的指標是「套路化」的程度,AI傾向於選擇最「標準」的方式,而真人寫作具有更明顯的個體風格,比如句式穿插變化,語詞的多樣使用,而這些正是一篇文章最打動人的地方。
大師級的作家都是「文體家」,總能為人類貢獻出獨具美感的語句表達樣式,文字在他們筆下彷彿硬幣在魔術師手裏,煥發出叫人意想不到的魅力,令讀者激賞仰望、模仿追隨。王勃、朱自清,無疑都是這樣的作家。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經典範文反而被檢測系統認定為高AI率。
在AI為寫作助手甚至寫作主體的今天,保持文章的「人味」十分重要。此次「誤傷」《荷塘月色》的事件提醒我們,捍衛寫作的創造性,不能寄希望於用AI防AI,與其乞靈於系統檢測,不如努力提高數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