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深圳與香港以一河相隔又相連\資料圖片
皇崗口岸如一道神秘的大門,隔開了內地和香港兩個不同的世界。
從廣州來香港工作後,大約隔一兩個月回去一趟。每次返穗,親戚們都要聚一聚,所見所聞總是令我感嘆,互聯網在內地如影隨形,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我們這些久居境外的人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一日剛到廣州,外甥女夫婦來了,要請我和太太吃飯。我問去哪兒呢?就近有味道好的餐館嗎?外甥女婿說這好辦,「大眾點評」搜搜便知。他邊搜邊介紹說,這款軟件可根據定位,向用戶推薦所處位置周邊美食、酒店、休閒娛樂場所等。食客可查看推薦餐館的評分、地址、聯繫電話、評價和圖片,選擇自己心儀的餐館,用餐後再上傳評價,為其他人提供選擇依據。說話間,他找到附近一家潮州菜館「壹號魚仔店」,說很實惠,網評不錯。我說就這家吧。
接下來的一連串事項他全部在手機上搞定。先是通過軟件叫了一輛「神州」專車,五分鐘就到了樓下;到酒家坐下點菜時又快速通過網評挑選了質優價廉的菜餚;吃完結帳時通過網上團購享受了折扣優惠,並用微信直接支付。這一切令我眼花繚亂。
外甥女婿說,其實我們不用出門,在家點餐也十分方便。他給我介紹了網上訂餐平台「餓了么」和「美團外賣」。這兩款軟件可以根據客戶定位,推薦周邊接入該平台的餐館,系統根據餐館和用戶的距離計算出送餐的大概時間。客戶選擇餐館,瀏覽電子菜單,完成點餐後支付訂單。餐館按訂單為客人準備外賣產品,上門送餐。客戶甚至可通過軟件了解送餐人員的行進速度和距離。
外甥女補充說,這類生活服務軟件網上遍地開花,現在人不出門,幾乎什麼事都可以在網上搞定。
「真是又方便又實惠呀!」我十分感慨。
返港後,我把內地生活方式的異彩紛呈和我的茫然無知告訴一位香港朋友,他笑稱:「你也變成『港燦』了!」我聽了一頓,隨即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來。
「港燦」的說法源於「阿燦」一詞的演化。
「阿燦」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對內地新來港人士的歧視性稱呼。「阿燦」一詞最早出自一九七九年TVB電視劇《網中人》,劇中「程燦(阿燦)」一角是一名偷渡來港的內地人。該劇以誇張的手法表現香港人和內地人的素質差異,內地人「阿燦」被醜化為一個愚昧無知、好吃懶做,品味低俗、言談老土的鄉下人,而香港人則被美化為聰明勤力、精明能幹,視野開闊、博聞多識的「摩登人」。電視劇的熱播,讓「阿燦」一詞深入人心,逐漸成為部分香港人泛指內地新來港人士的代名詞,變成了一個群體的貶義身份標籤。
「港燦」起初是香港人自嘲的貶稱。一九七九年內地GDP大約是四千億人民幣,而同期的香港生產總值約一千一百億港元。雖然幣值不同,但可明顯看出,小小的人口僅五百萬的香港,當年產值是擁有十億人口內地的四分之一。改革開放後,內地發展突飛猛進。兩地總量逆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經濟總量均先後反超香港。港人失落感、焦慮感、無奈感日漸增多,在現代性格的強弱轉化中,開始以「港燦」自嘲,自貶連「阿燦」都不如。「港燦」身份標籤的出現,與港人日漸低落的文化自信有關。此時,有些富起來的內地人開始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也以「港燦」稱呼港人,而一些內地網民則用「港燦」來嘲諷某些妄自尊大、崇洋媚外、看不起內地的香港人。
我認為,「阿燦」或「港燦」,都是內心狹隘、眼光短淺者對待他人的歧視性稱呼。
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大到一國,中到一地,小到一人,因文化的不同、環境的優劣、發展的快慢,導致素質有高低、擅長有不同、特色有差異。比如,香港的法治意識更強,內地的紀律意識更嚴;香港的文明素養更豐厚,內地的文化底蘊更深厚;香港的行政管理更嚴謹,內地的政務落實更有效率;香港人做事更講規矩慣於守成,內地人注重變通敢於創新;香港人重視小我、講究眼前利益實際利益,內地人注重大我、推崇長遠利益整體利益。香港和內地應該彼此尊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殊不知,社會有主流支流之別,事物有本質現象之分。當前,內地正處於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對於這樣快速發展的社會,如果不能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就很可能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比如,香港某些人士,帶着有色眼鏡看國家,看不到國家飛速發展的成就,看不到內地一日千里的巨變,看不到國民日新月異的生活,看到的只是內地在發展階段中局部仍存在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司法不公等問題,並將其無限放大,歸結於中國制度。更有甚者,某些「黃絲」教師公然在課堂上污名化內地、妖魔化中國制度,令一批批青年學生對內地心懷牴觸和抗拒。這種激進化極端化的「眼疾」應該及早治療。
殊不知,時代正鼓勵融入與雙贏,社會在呼喚理解和尊重。融入正成為時代大潮,在全球化的時代,地球越來越小,世界越來越近,人類越來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這樣的時代,人類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信仰,都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融入、實現雙贏。這是一切有理性有遠見有責任的人們的期盼和呼喚。香港有多元文化並存優勢,有「一國兩制」制度保障,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港人更應放下成見、拋棄偏見,主動走進灣區發展,大膽融入灣區生活,開創一片新天地。內地政府和民眾也應尊重差異、理解訴求,提供更多政策、創造更多條件,讓港人拋卻芥蒂、心無旁騖地融入灣區創業和生活。
香港是個移民城市,面對歷史,大家其實都是「阿燦」,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從內地過來,只是早來還是晚來的區別而已。中國是個新興發展國家,面對未來,還有無限發展進步空間,大家都應加倍努力,否則難免落伍、掉隊變成「港燦」。無論內地人還是香港人,都是一國人、一家人,應該不分彼此、不比貴賤、不論淵源、不究藍黃,攜起手來,共創未來。而不應執著舊念、沉迷政治,更不能崇尚自決、鼓吹「港獨」、走向暴力。否則,只會把香港引入死路,也給國家發展帶來拖累,讓忌憚香港繁榮的人得意,讓害怕中國崛起的人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