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宜興紫砂與香港之緣\張明強

時間:2019-04-28 03:17:30來源:大公報

  圖:宜興紫砂收藏在香港頗具規模\作者供圖

  明末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裏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宜興舊稱陽羨);文震亨在《長物志》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茶疏》一書又說:「以粗砂製之,正取砂無土氣爾」……古人把紫砂的妙讚揚的無以復加,大量的古代文獻都不約而同地肯定了紫砂壺的日用性、宜茶性,但真正說到紫砂壺的藝術性的文獻不多,直到清代刊刻的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才真正開始注意到紫砂壺的藝術美和造型美。

  從當代紫砂茶具收藏的歷史來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先有香港紫砂茶具收藏家羅桂祥到宜興訂製仿古紫砂壺那時起,並回香港成功舉辦紫砂藝術收藏展,帶動了香港市場的熱絡。同期台灣當局開放來大陸探親而帶動台灣紫砂壺使用和收藏熱,當時台灣經濟起飛,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富裕起來的台灣人開始到大陸尋根,文化的認同促使來大陸尋覓中國傳統文化記憶的符號。於是,紫砂壺被他們最先發現使用的同時還兼具收藏投資價值,當時那些探親的人來宜興找古壺,在紫砂壺的故鄉可謂「掘地三尺」,把宜興優秀的古代紫砂藝術作品帶到台灣,由於當時還沒有三通,靠一些探親的人像螞蟻搬家一樣,台灣市場一時間出現紫砂壺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也為香港商人提供了轉口貿易的機會。

  香港歷來是紫砂藝術品的收藏中心和中轉站,改革開放初期,出口紫砂壺還實行許可證制度,紫砂壺只能通過省級外貿公司統一經營,宜興工廠自從一九八八年獲得對外貿易自營權後,香港先後有四家大型進出口貿易公司直接從宜興進口紫砂壺,並大量轉口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歐美地區。宜興紫砂人應該感謝香港羅桂祥先生以及四大香港進口貿易商,是他們對國際市場的不斷拓荒和推廣,使得宜興紫砂藝術名揚海外並經久不衰。

  香港擁有全世界鮮有的茶具文物館,香港的大學裏也收藏了不少羅桂祥先生捐贈的用於研究的紫砂藝術品。可以說,羅桂祥老先生創辦的香港茶具文物館,其藏品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古代藝術精品的數量,遠遠超過宜興的中國紫砂博物館,可以說香港的紫砂文化收藏熱帶動了宜興紫砂產業的快速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