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菩薩造像藝術論/白頭翁

時間:2019-02-19 03:18:22來源:大公報

  北魏時的造像更注重服飾、項圈、臂釧、瓔珞、天衣,無不逼真神奇,已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感。

  北魏時期的飛天造像尤為突出。飛天在印度也是菩薩的一種化身。東漢明帝劉莊夢中的「飛空而至」,劉莊能夢見飛天,可以判斷此人極可能像唐玄宗一樣愛美人,也愛美人跳舞,自己也可能是位舞蹈家,才夢見美人舞時飄飛起來。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即為西魏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窟內繪兩飛天,上下飛舞,上者褒衣博帶,清瘦柔弱,飛飄呈V形,下者為半身裸露,強壯有力,呈U形。我認為那兩個飛天是一男一女,早期的飛天是成雙成對,男女結伴同飛,這在中國社會被認為不雅,故以後少見。着裝、體態、姿勢有同有異,身着透明薄紗,飄帶縈迴,飛在空中,北魏的造像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令人景仰的高峰,也對其後的菩薩造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唐時代的菩薩造像趨向豐滿、豐潤、飽滿、精神,更趨向生機、活力,更注重雕塑的線條美和整體美。到宋代後,木雕造像開始流行,其雕塑藝術更加高超、成熟、精巧,尤其是宋代木雕菩薩造像突破了以往一些清規戒律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嬌,端莊、含蓄、飄逸、淡雅的藝術風格。更加講究內涵情躁,樸素無華的自然美,我認為其和宋版書畫及宋代瓷器一樣,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我見到的一尊宋代的彩繪木雕觀音坐像,頭戴高花冠,身披彩帛,胸飾瓔珞,下着長裙,色彩鮮艷,右手持蓮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左手捏指,頸佩項飾,左臂佩戴臂釧,似笑非笑,豐滿自然,彎眉直鼻,秀秀手指,雙目下垂。充分體現了宋代木雕工藝的高超技藝,線條柔和,雕刀流暢,表現細膩。

  宋代菩薩有許多千手千眼,四頭十六面的造像,為彰顯觀音菩薩的「偉大」,南京雞鳴寺中有大悲殿,因觀世音的佛號為大悲菩薩,救全國有數不清的大悲殿,專供觀世音。此大悲殿中供着四尊神態安詳的大悲觀音,亦稱千手觀音。殿柱上有幅名聯:「隨處化身不生不滅,尋聲救苦大慈大悲。」後壁供有三十二尊觀世音菩薩化身浮雕彩像,兩側和前壁供有八十四尊觀世音化身仿瓷塑像。但就其美倒不如單一的造像,走下神壇的造像。

  在山西太原東崗村妙覺寺出土的一尊元代「自在觀音」造像,此觀音非彼觀音,此觀音造像為一中年婦女形象,實為罕見,為何要造此像不得而知,中年婦女形象似乎是第一次以觀音菩薩的形象出現,其中的原因必有所託,因此這尊造像也極難得。

  這尊元代的「自在觀音」造像通體貼金,髮式前後分髻,胸佩瓔珞,肩披長巾,腰束抱腹,下着長裙,隨體起伏,右臂擱在屈起的右膝上,左手扶撐在座上,盤腿而坐,神情恬靜,自在安詳。其柔軟的絲綢衣裙能讓人感覺出衣質華貴,又隱約能顯出其身姿豐美的輪廓。是元代雕塑的佳品,也是元代菩薩造像的精典之作。

  製作菩薩造像也可能有潛規則,時代不同,要素不同,我注意到,明代的菩薩造像都是雙眼皮的,到了清朝雙眼皮的菩薩造像就難找到,一般皆為單眼皮,這可能和時代的審美觀有關係,北魏的菩薩就清瘦,到了唐朝菩薩就豐滿圓潤。

  二○○二年國家文物局利用「國家重點文物徵集專項經費」從海外購回一尊明代的三彩菩薩坐像。這尊造像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胸前佩的皆真寶,非金即玉,非瑪瑙即寶石,貴重是貴重了,但遠看近看卻缺少一種靈氣,一種美感,其珍貴是因三彩的菩薩世上少見。

  明朝的菩薩造像,多追求千手千眼,四首八面,因此失去自然美,雕塑無生氣,無風格,多顯呆板,人物比例也多有失調。

  唯一提及的是明代和尚石叟建造的銅觀音像,打造得有感有情,莊重嫻雅,極富神韻。

  菩薩造像學問很深,既神秘又直白,既是佛教之神,又是藝術造像,合十求拜時,是菩薩;信手平托時,又是造像;有的名作的確真美,但誰能說清楚菩薩造像這門學問呢?

(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