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七十年代加入傳媒行業,當時使用傳呼機作通訊工具,還記得當時是使用和記傳訊所提供的服務,而筆者所選擇的傳呼號碼是6338,只要傳呼機響起,就要找電話覆機,而覆台電話號碼還記得是1128033,密碼是111,當台姐收到以上訊息之後,就會告知留言訊息。雖然的確可以間接獲得資訊,但最麻煩的地方就是要找電話覆機,即使當年借電話也不是太困難,但間中也會吃上閉門羹,所以最常用的方法莫過於幫襯街邊電話亭了。
至一九八○年代中期,坊間開始出現可顯示數字的「數字機」,傳呼公司先為一些常見的姓氏、昵稱、留言訊息等設定數位代號,並製作代號指示卡,和「數字機」配合使用,可憑數字顯示常用的簡單訊息及電話號碼,例如先生代號為「1」、小姐代號為「2」、陳姓代號為「05」、李姓代號為「40」,當陳先生發出傳呼訊息時,機上就顯示「105」,李小姐傳呼則顯示「240」,李先生傳呼則顯示「140」。另外一些常用訊息,亦有特定代號,例如「請致電回家」代號為「6789」,機主毋須每次找電話致電「覆機」(以上代號屬舉例性質,不同公司的代號有所不同)。
一九八○年代後期,中文傳呼開始出現,並於一九九○年代初開始普及,機上屏幕可以顯示中文及英文,相比「數字機」,不單可直接顯示訊息內容,省卻翻查代號的麻煩,而且更複雜的訊息內容也可直接顯示,毋須由傳呼中心職員覆述,使用更見方便。此時可謂香港傳呼業的黃金時期,全港傳呼公司不下十多間,亦需要大量人手從事傳呼員,差不多只要懂打中文字及說廣東話,已可投身成為傳呼員,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而使用傳呼機的潮流,亦由在職人士蔓延至校園,專上院校學生,甚至部分中學生亦開始流行以傳呼機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