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岐乳鴿是中山市的特色佳餚\資料圖片
再來說說「最有煙火味的中山」。毋庸置疑,哪一個人、哪一個城市都有煙火味,但偏偏中山的煙火味顯得最濃最濃。最具證明的,就是中山人最講究做菜,最講究吃。有人說,中山菜,加上順德菜,就是廣府菜,如此,中山菜就應該是廣府菜的鼻祖。中山人會做菜是出了名的,各式菜式做得出神入化。比如,一九一四年,中山的華僑將美國的良種鴿子帶回來,與當地的鴿子雜交,培育出了石岐乳鴿,由此做出了石岐乳鴿這道佳餚,至今已經一百零四年,成為了中山聞名遐邇的第一菜,每年要生產五百萬隻。中山人的吃也是出了名的,這裏的人可以從早吃到晚,而且吃得多,且大都是家庭消費,是市民消費。想當初中央電視台記錄頻道的負責人來中山,《舌尖上的中國》這個選題就是本人與他介紹中山菜的時候確定的,接着第一個作為「舌尖」系列上央視播出的地方美食紀錄片,也是我們中山的《味道中山》。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山人確實是真正把吃當作了天大的事情的。試想,一個注重美食的人,一個注重美食的城市,一定是十分珍惜生命、注重生活的人和城市,同樣也會珍惜他人、尊重其他城市。正因為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所以中山人憂患意識強而敢闖敢幹,中山早已經是全民創業、萬眾創新,因此中山的民營經濟佔了GDP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還在三百多年前就開始漂洋過海、闖蕩世界。這樣的人,這樣的城市,煙火味不濃才怪呢!
最後說說「最有文化味的中山」。中山有着典型的鹹淡水地理,珠江八個出海口,有五個從香山地區流過,與南海,與伶仃洋、太平洋交融碰撞,由此產生了一種特別的鹹淡水,也由此產生了鹹淡水文化。中山(香山)人最早感受到海洋文化和藍色文明,最早走出中國看世界、又最早從世界回望中國,因此這個地方才成為中國近代史和近代文化的搖籃。她搖出了一代偉人孫中山,搖出了以孫中山、鄭觀應、容閎、楊殷等為代表的一支偉大的隊伍,搖出了以「三民主義」、「敢為天下先」、「盛世危言」為代表的偉大的思想。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商業、軍事、體育等各個方面,中山(香山)都出現了為近代和當代中國作出開天闢地式貢獻的重要人物,從而使這個地區形成了極富歷史標誌性意義的香山人文。毛澤東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孔夫子的時候,都這樣特別地表述:「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孔子與孫中山,是中華優秀文化最為重要的兩個代表,而作為國家和民族命題的孫中山文化,則是既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因為吸納融合了世界先進文明而更具未來意義。孫中山文化和香山人文,浸潤和影響着今天的中山和未來的中山,全國最早獲得聯合國人居獎、改革開放早期珠三角的「四小虎」之一、首批國家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不生動而典型地詮釋着這一切。誠然,由於地域的狹小,今後中山的經濟總量排名,也許會往後移,但中山的文化底蘊卻不是那麼容易超越的。財富可以有暴發戶,卻不可能出現文化暴發戶;經濟發展十年、八年可以實現大躍進,而文化的積澱,卻需要兩代、三代人,甚至需要更長時間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超越。
人情味、煙火味、文化味「三味」,這就是我向王一鳴先生回答的作業。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體會,充其量也不過是「一說」而已,且不一定準確和全面,故而絕不敢代替任何人的看法,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每一個中山人,每一個來過中山的客人,心目中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中山,都會有自己對中山的評價的。包括王一鳴先生,相信他一定有了自己很獨到的答案,我們熱切地期待着能早日聽到他的高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