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兩戶共用一廁的日子\過來人

時間:2018-07-11 03:16:55來源:

  圖:對於葵涌邨,人們依然習慣以「新區」稱之\作者供圖

  自從一九五三年聖誕節石硤尾木屋區大火造成五萬多名災民無家可歸之後,港英政府於翌年起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由於當時的徙置大廈沒有獨立廁所或廚房,惹來居民反感和非議。後來,香港模範屋宇會在北角興建模範邨。在一九六○年代,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推出廉租屋邨,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及牛池灣彩虹邨等。一九六一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獲香港政府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興建大坑西新邨。一九六二年開始發展政府廉租屋。

  隨着市民對居住質素的要求不斷提升,港英政府在六十年代之後開始興建改良型的公共房屋,這類型大廈高度同樣都是不超過八層及不設電梯,但走廊就改在兩戶之間,即一條走廊可能貫通數十戶,甚至過百戶,而單位內仍然未有設置洗手間,但相對於H型徙置大廈而言,已經改善了不少,因為雖然廁所仍在外面,但已經可以幾伙人共用一個有鎖的廁格,對於保安來說,居民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保障。這類型大廈主要分布於葵涌邨、秀茂坪邨、長沙灣邨、鯉魚門邨、部分慈雲山邨和大坑西邨等,當中又以葵涌邨的規模最大,共有四十二座樓宇,由於這條屋邨是當時葵涌區最早開發的居民點,所以起初的名字叫葵涌新區,儘管日後所有公共屋邨都統稱為邨,但區內居民早已習慣以「新區」稱之,即使今天已經重建,但「新區」之名依然在民間流傳。

  筆者其實也是在葵涌邨長大的,早在一九六三年,筆者只有幾歲的時候,已經隨父母以首批居民身份獲編配入住第二十四座一個百餘平方呎的單位,並且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至一九九七年才因為重建而遷離。

  雖然單位面積細小,但一家五口已經相當滿足,因為關上大門鐵閘之後,就是一家一戶的安樂窩,加上初期月租只需三十元左右,並未對生活構成很大壓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