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11年3月29日,楊振寧在香港浸會大學與師生分享創意心得。\中通社
1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伴隨楊振寧一生的治學格言。成就斐然卻謙恭如初,先生之風影響了許多同仁、後輩。與楊振寧共事、交往近半個世紀的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葛墨林院士始終記得:「他常和我們說,做東西剛開始的時候不要取巧,老老實實地弄熟了,才能談到巧。要樸實的東西,不要表面的東西。」
2 心無旁騖攀上頂峰
心無旁騖、畢生不輟,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和羅伯特.米爾斯於1954年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經過時間檢驗,被認為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催生了多個諾貝爾獎。諾獎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國人在國際科學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勳者,乃自楊振寧始。
3 海外赤子家國情懷
多年以後,放棄美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振寧,回憶當年入籍美國,坦言「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一邊是科研進取的現實環境,一邊是血脈傳承的難以割捨。1971年,「乒乓外交」拉開了中美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歷史序幕,楊振寧隨即以知名科學家的身份回國訪問,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
五十多年前,第一次回國的楊振寧沒忍住向鄧稼先求證,中國的原子彈是不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造出來的?鄧稼先寫了一封長信告訴他,中國的原子彈沒有外國人參與。信的末尾,鄧稼先對摯友說,「心裏總是盼望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五十年後,楊振寧在百歲演講裏將這句話說給了更多人聽:「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後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
4 培育人才親力親為
2004年9月13日,清華大學第六教學樓。82歲的楊振寧身着藍色襯衫,走上三尺講台。面對130餘位大一新生,他特意準備了一摞講義,將最基礎的物理概念娓娓道來。此後整整一學期每周準時出現該間教室,用一個半小時帶領學生體驗物理的奧妙。「楊先生上課從來不點名,每節課45分鐘,兩節課連上,從頭講到尾,誰要想上廁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能與物理大師面對面求教,讓莘莘學子興奮不已,而且「先生沒什麼架子,鼓勵大家踴躍提問」。「從帶領高等研究院發展到協助物理系建設,從給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課到指導一批優秀博士生,培養傑出人才是先生歸根以後最看重的一項使命,也是他花費時間和心血最多的事情。」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說。
5 平易近人虛心求問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聶華桐曾回憶,每星期的討論會,楊振寧總是耐心聆聽年輕人的發言,「聽到感興趣的內容就記下來,有不懂的地方,還要追着去問」。即使到了百歲高齡,楊振寧仍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有時在夫人翁帆眼裏率真得「像個孩子一般」,對科學世界保持着極強的求知欲。
6 獨立思考不懼權威
直面迷霧,不懼權威。1956年,「θ-τ之謎」困擾着國際物理學界:兩種粒子質量、壽命完全相同,卻表現出不同的宇稱(空間對稱性)。「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可能不守恆」,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假設提出之初,並沒有被學界接受,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學者的公開反對。二人從實驗數據的細微矛盾中嗅到破綻,頂住「挑戰整個物理學界」的壓力,最終通過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實驗驗證,徹底改寫了人類對對稱性的認知。在當年的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中,楊振寧曾說:「我已獻身於現代科學,並將竭誠工作,為之繼續奮鬥。」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