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王明明作品《竹林七賢》(局部)。下圖:王明明作品《雪映雅堂》。
「集虛尋境│王明明中國古典園林作品展」近日在國家大劇院藝術館舉行。此次展覽精選著名畫家、北京畫院原院長王明明近年創作的近百件園林主題作品。這些作品統分為「皇家園林」與「文人園林」兩大類,其間兼有山水畫作與書法作品。所有作品既渾融一體,又氣象萬千,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詩性意趣的藝術世界。
近日,大公報記者在北京畫院對王明明進行了獨家專訪。他表示,園林是古人安放身心的歸宿,亦是昇華人生的載體。對於中國園林,畫家不能停留在寫生的表象,而是要考察皇家園林的氣象是什麼?文人園林的氣質是什麼?這才是對於園林畫最核心的思考。也只有如此,畫家才能通過自己的虛靜心境進入到繪畫之中,進而達至中國美學的核心意旨│中和之美。\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文、圖)
走進展廳,首先便是一幅巨製│《雪映雅堂》。整幅作品以畫家登堂入廳為視角,透過悉數展開的木門,人們可以看到室外蔚為壯觀的雪景。一片瑩白之下,紙面上彷彿透出冬之寒意。然而,畫家之筆、藝術之趣,恰在正反映襯之間。仔細看去,畫作正中的圓桌上,一支花瓶赫然而立,幾簇蘭花嬌俏俊逸,又給人帶來了濃濃的春之氣息。「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這束蘭花視作整幅畫作的『畫眼』。」王明明表示。
在「虛實」中探尋「畫境」所在
為深入探察中國園林背後的美學意蘊,王明明多年來遍訪南北名園,並累積了很多獨家心得。「通常人們寫生,喜歡選擇好天或者雨天。但我用的卻是四季觀察法。不管大雪漫天,還是酷暑盛夏,我都要去查訪和體悟,然後才去表現園中雪、林中霧。」
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虛實實,道之所存。本次畫展的關鍵詞是「集虛尋境」。很明顯,王明明有意在「虛實」的辯證法中,探尋「畫境」之所在。而在中國古典哲學的語境中,「虛」恰恰是老莊哲學的重要語匯。
「老莊哲學講究『唯道集虛』,用到中國畫裏,就是要強調對意境的表現。」王明明表示,「我就從這個角度入手,通過自己的虛靜心境進入到繪畫之中,進而達至中國美學的核心意旨│中和之美。具體到中國園林,就是不停留在寫生的表象,而是去考察皇家園林的氣象是什麼?文人園林的氣質是什麼?這才是園林畫最核心的思考。」
中國園林與中國畫美學本質相通
中國園林向來有「北宗」與「南宗」之別。其中,「北宗」以皇家園林為主體,着重彰顯富麗莊重之氣派,「南宗」則以文人園林為核心,意在凸顯詩性雅緻之意趣。在王明明的作品裏,南北園林皆匯於筆端,皇家氣派與文人雅趣盡現於墨底。
在展廳裏,另一幅赫然巨製也吸引了很多參觀者駐足。這幅作品以《紫旭堆秀山》為題,巍巍山石卓然竦峙,金頂亭台高居其上,一團彩雲盤旋天際。整幅作品氣質昂然,雄渾之味撲面而來,皇家氣派躍然紙上。
談及為何傾心於「園林」這一主題,王明明直言,「在我的繪畫語言中,園林會涉及山水、花鳥、人物等諸多元素。更重要的是,中國園林與中國畫存在着非常深層次的關係。從歷史上看,一方面,因應繪畫,而去造園;另一方面,現實造園,又促進繪畫。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園林的美學與中國畫的美學本質上是一體的。」
王明明自幼酷愛中國畫。於黑白間重現山水百態,在虛實裏尋覓雅韻餘音,成為他一生的藝術追求。而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王明明尤為推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畫論理念。「所謂心源,就是畫家要從自己的情感出發,去表達與呈現,而不是純客觀地描摹。而畫家創作時的心態,通常就能決定一幅作品的氣象。」
展覽現場,作品《春色滿園》就真切地體現了王明明的藝術觀。在這幅作品裏,雄奇的山石與夢幻的紫藤相映成趣,並構成了整幅畫作的右側主體。然而,最具生趣的是,畫面左側飄然飛入一隻喜鵲,令整件作品瞬間「活」於紙上、意趣躍然。
「純水墨的作品,如果畫不好,就容易偏向陰鬱。而我要求《春色滿園》這件作品的氣象一定是正向的。現實中,那時那景,也許並未飛來一隻喜鵲,但因為我心之所至,湧動着一股正向的意象,所以我會根據『心源』,創作一隻喜鵲在畫作上。」
這次展覽展出了多幅以古聖先賢為靈感的作品。在一幅描摹「竹林七賢」的作品中,蒼竹遒勁,松氣凜然,賢人們錯落其間,或酩酊大醉,或怡然垂釣,或撫琴自娛,或高談闊論,眉眼處滿是瀟灑俊逸,手足間顯盡世態風流。尤為難得的是,王明明畫中運筆盡皆異常簡潔,往往寥寥數筆,空虛留白,就能讓人物情態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