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柑皮經歷三年陳化才可稱為陳皮,而辨別新會陳皮可透過「望」、「聞」二法。
如同浙江人家為女兒埋下「女兒紅」,廣東新會人則以陳皮作為嫁妝,蘊藏着對後輩「蓄謀」多年的深情。岡州陳董事長周詠蓮便是如此─自孫女出生起,她每年存下百斤陳皮作為生日禮物。
周詠蓮指出,陳皮因其藥用價值,幾乎是每個新會家庭中的「定心丸」。而百斤鮮柑僅能製成五斤皮,陳皮中的黃酮類化合物隨時間累積,不僅使陳皮的味道愈發醇厚甘甜,藥用與食療價值也同步提升,遂有「百年陳皮勝黃金」之說。目前,一線產區十年以上大紅皮每斤價格已突破萬元,且以按克計價。在今年六月的一場拍賣會上,100克1995年梅江產區的圈枝大紅皮更以4.7萬元人民幣成交。\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除了作嫁妝,陳皮投資亦是門學問。周詠蓮表示,投資者應關注品種、天然晾曬方式及倉存是否天然乾倉,並且需定期翻曬確保內部活性物質發生陳化,從而形成獨特香氣和功效。她指出,經歷三年陳化才可稱為陳皮,而辨別新會陳皮可透過「望」、「聞」二法,外觀呈三瓣反捲,油室均勻密集。三年內柑皮略帶橘黃,散發花香;五年陳皮內囊漸轉棕紅,泛起甜香;十年陳皮顯現藥香;二十年以上則沉澱為沉香。
經三年陳化才可稱陳皮
對於「新皮」與「老皮」的選擇,周詠蓮建議,1000斤以上的大宗買家可購入成本較低的新皮,存於標準化倉儲,由專業人員處理前三年高水分階段的翻曬;一般消費者則可「逆向選擇」─新手選老皮,品質穩定;老手選新皮,成本可控,此為行業常見做法。
周詠蓮補充,挑選新會陳皮還須「對症下藥」,除年份外,不同時節採摘的柑皮,功效各異,青皮專入肝、膽二經,有消食開胃,護肝,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功效,也可入藥;紅皮則主入脾經、肺經,適合脾胃虛弱、濕氣重的人群,常用於養生調養生。
然而,將陳皮視為資產,就必須正視市場的波動。在2021年後,新會茶枝柑種植面積暴增,預計2025年總供應量較2021年翻逾兩倍,加之廣西、福建等地產量上升,稀缺性漸弱。同時,經濟下行與需求放緩也對價格形成壓力。
文化底蘊難被取代
對此,仁記臻甘倉創始人阿仁卻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外地產區雖帶來衝擊,但新會陳皮的「道地性」與文化底蘊難以被取代。疫情後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加上國家對大健康產業的支持,新會陳皮的需求正從華南擴展至全國乃至全球。近期價格回調實屬正常,長期產業仍穩步上升。
阿仁提醒,新皮前三年損益率約10%至20%,之後每年為5%至10%,網絡傳言的大幅增值多為商家溢價宣傳,投資者應理性判斷。「陳皮雖好,但不要過分迷信高年份。」他指,10年、15年以上的真老皮極其稀缺且價格昂貴,而低於市場價很多的「高年份」皮風險極高,亦有機會出現有價無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