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凌為民(陳豪飾)傳承父親中醫精神,有俠義之心。
九月伊始,由香港無線電視拍攝製作的中醫題材電視劇《俠醫》,於9月1日在TVB翡翠台推出。劇集由陳萍、徐正康執導,陳豪、張曦雯、劉佩玥、陳嘉輝、丁子朗等主演,劇情接地氣,既有中醫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有香港地方特色文化的輸出,引領觀眾在公仔箱品味濃郁「港味」。\沐子雅
劇集執導徐正康早年已經推出過多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集,諸如《男親女愛》《棟篤神探》《狀王宋世杰》和《御用閒人》等,匯聚港劇精粹。
不只治疾 更是治心
今次的《俠醫》以「活絡油」為小切口,講述中醫文化的傳承。凌為民(陳豪飾)深信活絡油可以通經絡、治未病,更矢志改變一般都市人對痛症,只會濫用止痛藥的陋習,並在每個病例中加入自己對中醫的理念,帶領自己的醫館勇闖難關,鍥而不捨推廣中醫文化。
劇名《俠醫》,顧名思義即是「醫者俠義之心」,「醫者不只是治疾,更是治心」,這句台詞貫穿全劇,深刻詮釋了「俠醫」的內涵。劇集通過一個個醫患之間的暖心故事,折射出市井溫情、人間真情以及眾生百態,縱然男主角受盡家族鬥爭、爾虞我詐的算計,但仍然堅持踐行中醫文化的傳承,以仁愛之心去醫治患者,幫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
劇集以中醫文化為背景,以香港黃道益活絡油創造者黃道益之子、香港著名中醫師黃天賜的醫道惠民醫館為原型。劇中情節大部分改編自真人真事、真實病例,劇組還特邀黃天賜擔任指導,親自傳授推拿、針灸、艾灸等專業技藝。有別於其他職業劇,中醫職業劇有一定難度,而此類劇集最能入屋之處,就是能讓觀眾通過電視劇情,更容易理解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醫在現代社會的實用價值。
此次,劇中還活用了經典的醫書古籍,不時加入《黃帝內經》的名言金句。黃天賜曾說道,醫學知識除了跟老師學習,最主要的是跟中醫四大名著(《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學習。例如劇集提到,《黃帝內經》醫學理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近年,香港無線電視也推出過中醫題材的電視劇集《你好,我的大夫》。不同的是,《你好,我的大夫》講述的是一班年輕人踏上專業中醫之路,創辦新派中醫診所,不受世俗影響堅持個人信念;而《俠醫》則是用另一種視角去闡述中醫行業的精神,用香港黃道益活絡油故事為藍本,探討中醫傳承的另一層內涵。
內涵多元 城市印記
《俠醫》是一部集多元話題的職業劇,更延伸了另一個文化「大義」,就是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育問題。劇中巧妙融入的建築保育線索,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實關懷,劇中多次出現的「醫館」,讓沉澱歲月的歷史建築也成為「有溫度的角色」,是承載着集體記憶的城市印記。
現時香港還擁有不少唐樓,其中位於深水埗區內的戰前唐樓(又稱「騎樓」),全港僅餘約100幢,深水埗則有24幢。其中,位於元州街75號的醫道惠民醫館這幢擁有90年歷史的米黃色唐樓,就是黃天賜為傳承父親黃道益的醫館精神而在深水埗開設。劇集亦以此為藍本,巧妙地將中醫文化的傳承與歷史建築的保護形成了奇妙的呼應,讓兩者皆視為被珍視的「城市瑰寶」。
總體來說,《俠醫》有別於以往職業劇,以中醫文化為底色,融合了多種元素,繼續沿用了香港無綫電視台製作劇集所具有的獨特敘事風格。它讓中醫題材在港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探索了影視劇與歷史建築保育相結合的另一種可能,使劇情更具層次感,也為觀眾帶來了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劇集。
《俠醫》在傳遞醫者仁心的同時,不僅延續中醫傳承精神,也成功喚起了觀眾對城市歷史建築保護的關注。
劇情介紹:
《俠醫》講述出身中藥油世家的凌為民傳承父親濟世為懷的人道精神,早年離開了父親創立的藥油公司另闢新天,自立新品牌「脈脈通」。為了進一步推廣中醫,他沒有停下來,活用中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為貧苦絕望的病人,提供西醫外的另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