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張敬軒(左)表示,透過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展示中國人的氣度與胸懷。右圖: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各式樂器,都是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
在大連東方水城的浪漫夜色中響起手風琴悠揚的旋律,音符在熙攘的人群中靜靜流淌。而在這片繁華之中,一位企業家選擇了一條令人敬佩的「不尋常路」,他投入大量資源,打造了一座服務於公益事業的國家級音樂博物館。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的誕生,不僅源於對文化傳承的執著,更承載着一份跨越國界的文化擔當。
跨越文化隔閡 搭建中西方橋樑
走進博物館,彷彿步入一部立體而生動的音樂史。每一件陳列的珍品,都帶着歲月的溫度與故事。「音樂是全世界唯一能跨越國度、地域、年齡和種族的語言。」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敬軒說道。年少時沉醉於武俠小說與《史記》等歷史著作的他,始終堅信「一個男人一輩子要有一個擔當」。因此,他不斷思索:「這個時代更需要什麼?答案或許是文化事業的踐行者與傳承者。」
為何要投入巨大心力建設這樣一座音樂博物館?張敬軒的答案簡單而深刻:「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博物館,它們是城市的文化記憶。而音樂,尤其能夠跨越文化隔閡,成為連接中西方的天然橋樑。」為了築牢這座橋樑,他曾多次遠赴海外考察,走訪數百家博物館。在他眼中,散落世界各地的音樂珍品都是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他渴望將這些「會說話的歷史」帶回中國,讓更多人感受音樂文化的深遠魅力。
這座音樂博物館已成為遼寧和大連文化夜生活的地標。與它一街之隔的東方水城運河兩岸,以建築美學聞名,音樂博物館為水城注入流動的聽覺靈魂。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構築大連「東方浪漫之都」的立體體驗。暮色漸深,水城華燈初上,運河兩岸的燈火與博物館的展窗交相輝映。正如張敬軒所願:「希望更多人常來大連,走進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通過這裏傳遞大連的城市文化,展示中國人的氣度與胸懷,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大公報實習記者 林楹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