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目前中國債券市場已經位居全球第二,總值超過25萬億美元,瑞銀認為外資的配置仍屬偏低,只要「去美元化」趨勢持續,外資將加大配置力度。
瑞銀資產管理亞洲固定收益組合主管桂林表示,人民幣的債券市場主要分為「利率債」及「信用債」。前者主要是中央政府的債券、地方政府的債券等,後者是國企、非國企公司發行的信用債券。
投資渠道增 操作更趨方便
中國的債券市場對外資的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從2016年CIBM(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管道開通之後,外資能夠非常便利通過CIBM這管道進入中國債市做投資,之後又開通了債券通,外資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變得越來越方便。
此外,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全球三大債券指數,包括彭博的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的全球政府債券指數、富時羅素的世界國債指數,開始把中國的債券加入指數,比重更達到6%至10%,這是非常大的權重。因全球債券投資者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進行指數化投資的,一個市場一旦被納入他們追蹤的指數,便會相應提高這個市場的配置。
所以從2018年、2019年開始,全球投資者也在加大對中國境內債的配置,到2022年更達到6千億美元的高位。另外,從去年開始,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債券的配置力度又再開始加大,而且這趨勢只是剛剛開始,因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信心下降,並考慮去美元化的配置,由於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龐大,因而成為他們的主要考慮。過去外資配資中國境內債券市場曾出現三次「浪潮」,目前正處於第三波浪潮中,只要「去美元化」的趨勢持續,中國境內債市場的前景十分樂觀。
至於香港的點心債市場會否也同樣受外資青睞?桂林認為,香港點心債市場相對境內市場的規模小很多。對於境外投資者來說,若本身配置的量非常大,優先考慮的會是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