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全球貿易價值鏈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不確定性,在圓桌討論環節,多名嘉賓圍繞「供應鏈協作:從固定模式轉向動態適應」主題進行分享。香港電子商貿物流協會主席高學亨認為,香港可把自身獨特的優勢,與大灣區的資源結合,支持獨特的電商供應鏈生態系統,並在新全球貿易中發揮更大影響力。
高學亨表示,供應鏈面臨貿易戰、關稅等挑戰,增加了額外資本需求,但也為香港帶來了新機遇。他認為,香港可從四方面建立比較優勢,包括更明確的分工、自由港的優勢、活躍的資金流動和法制,以及人才優勢,使得香港能在供應鏈重建方面獲得更大回報。
香港供應管理協會主席周禮信指出,香港企業既要優化物流與供應鏈結構,也要加強法律合規與金融風險管理,才能在全球貿易變革中保持競爭力。他認為:「供應鏈重塑,不僅看關稅,更要看布局,不僅看成本,也要看整個生態圈。」
仲裁與金融服務具競爭力
海事法律在國際關稅衝擊下越見重要。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劉洋指出,全球航運業、供應鏈和貿易的遊戲規則基礎是普通法,而香港作為普通法體系、國際仲裁中心,擁有獨特優勢,期望能協助越來越多航運企業與跨國貿易集團,在香港設立爭議解決機制中心,提前設定條款、分散風險。
除了法律外,金融支持也十分重要。中銀香港交易銀行部助理總經理勞秉榮表示,今年上半年BOC Trade PLUS數碼貿易方案項下業務量按年增長逾倍,反映企業對貿易數碼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期望未來能進一步優化貿易融資的數碼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