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幣國際支付佔比
針對企業跨境資金收付時效性及資金成本高問題,中國銀行汕頭分行今年3月運用「數字貨幣橋」,為當地某涉外珠寶企業完成633萬元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收付款業務。分析指,相比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體系,數字人民幣及其跨境支付系統(下稱,數幣系統)支持點對點實時交易,減少中間環節,更大降支付成本,提升收付款效率,也為企業降低匯率波動風險,中國正以區塊鏈技術改寫全球支付底層代碼。
在美國關稅威脅的當下,全球跨境支付結算或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更多國家將降低美元依賴,數字人民幣有望為國際金融結算秩序的重構提供中國方案。\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當SWIFT體系存在3至5天跨境支付結算時延時,中國數字貨幣橋的清算速度「以秒計算」。中國印尼「兩國雙園」項目中,興業銀行利用數字人民幣完成首筆跨境支付,從訂單確認到資金到賬僅8秒,其「閃電支付」能力讓美元主導的清算體系顯得笨拙。
由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泰國央行、阿聯酋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幣研究所,以及香港金管局聯合建設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將數字人民幣系統與貨幣橋節點互聯,內地銀行可從數幣錢包將數字人民幣自動轉移至貨幣橋多幣種錢包,毋須手動審批。
去年12月,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國資監管局發布的一則消息引發外界關注。消息稱,建設銀行廣東自貿區分行憑藉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助力廣州航運交易公司完成了船舶交易場景下首筆數幣跨境服貿結算服務。上述業務依託數幣「全天候同步交收結算」特點,提升跨境結算時效性,節省結算成本,為豐富應用場景及推廣奠定基礎。
採區塊鏈技術 具追溯性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數幣系統的交易清算速度接近「實時到賬」,加之繞過中間銀行,其手續費顯著降低。另一方面,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幣系統,具可追溯性和潛在自動合規功能,「數幣系統不依賴美元或SWIFT體系,可為使用者提供新的替代選擇」。他相信,面對來自數幣系統的競爭,傳統跨境支付系統或進行技術升級與服務優化,數幣系統的成功實踐,有望激勵更多國家和機構探索利用新技術改進跨境支付。
較之SWIFT體系,數幣系統優勢明顯。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鄧宇分析,數幣系統總體成本更低,通過數字化方式提高跨境結算效率,隨着數字人民幣技術與應用層面的不斷完善提升,跨境結算場景應用和技術將隨之升級。他又指,未來數幣系統需適應跨境結算的國際監管環境,通過深化監管合作,在全球大範圍推廣應用。
近年來,美國債務風險的隱現,已經促使更多國家着手「去美元化」。在全球經濟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央行數字貨幣橋在國際貿易結算、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多場景中得以深入應用。從種種跡象顯示,在本輪「去美元化」的過程中,中國正在重新定義數字貨幣時代的規則。
數幣系統在東盟、中東等地區被市場迅速接受符合預期。宋清輝認為,上述地區部分國家出於自身戰略或經濟安全考量,正尋求降低對美元的依賴,一個獨立於美元和SWIFT體系的替代支付結算選項,天然具備吸引力優勢。與此同時,數幣系統將跨境清算速度大幅壓縮至不足10秒,對於商業和貿易活動極具有吸引力。
藉貿易優勢 加速國際化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更有可能取代美元。瑞銀資產管理全球投資總監Barry Gill此前表示,較之傳統的數字支付,CBDC的支付不涉及中介機構,這使其具有更便宜、更快等優勢。
「作為CBDC領域的先驅,中國早就開始研究數字貨幣,2020年更對數字人民幣進行實測。」Barry Gill相信,這一先發優勢或使中國能在其龐大貿易網絡中實現數字人民幣的國際化,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加強數字人民幣的網絡。他續稱,中國已經用人民幣開展一些國際貿易,憑藉速度與成本優勢,「數字人民幣的出現可能是現有儲備貨幣模式終結的開始」。
宋清輝說,數幣系統可視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以及國際貨幣體系演變過程中一大重要創新與探索,是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改造傳統跨境結算體系的有益嘗試,未來有潛力對國際金融結算秩序產生重要影響,甚至可能重構現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