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空山新雨後》表演過程中,天花板上投影有色彩變幻的水波紋。
第二屆「亞藝無疆」藝術節參與式環境音樂節目《空山新雨後》近期在西區海水配水庫上演。《空山新雨後》是由本地音樂團體「敲擊襄」、媒體藝術團體Dimension Plus和新加坡作曲家李嘉怡共同創作的一場多媒體音樂旅程。該表演將空間轉變為沉浸式環境,探索人類、科技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複雜關係。\大公報記者 郭悅盈
關於《空山新雨後》的場地選擇,媒體藝術總監林欣傑表示,「用配水庫進行藝術創作是新嘗試,突破了音樂廳或劇場的局限,是跨領域的探索。選址關鍵在於其獨特聲效與巧妙設計,能彰顯岩洞之美。優美平滑的水泥空間自然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音響場所。」音樂總監邵俊傑隨後補充,「我們所選擇的,是讓音樂保持簡約的節奏,這樣的節奏簡單而易於記憶。在這樣自然的環境中,如果強行加入過多內容,比如複雜的音樂,或者為了裝飾而添加過多花哨的元素,反而會顯得過於繁瑣。我們傾向於保持空間的原始韻味,避免過度裝飾。」
多感官沉浸式體驗
當觀眾步入隧道之際,每位觀眾均手持一個數位化雨聲器。邵俊傑表示,這一設計讓觀眾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體驗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期望每位觀眾都能從視覺、觸覺、聽覺乃至超越傳統感官體驗的層面,獲得獨一無二的感受。同時,我們也考慮到,在健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減少空間限制,讓觀眾能夠更加自由地沉浸在這一獨特的感官盛宴之中。」
節目演奏部分在打擊樂手們敲擊三角鐵以及拍動小軍鼓的聲響中開啟。樂手們以拍動、敲擊鼓面,以及撥動鼓底的響弦等方式進行演奏。在小軍鼓演奏完畢後,樂手邀請觀眾列隊走上階梯頂層去觀賞大鼓獨奏。最後,演奏在三角鐵中結束。
李嘉怡表示,「項目的主題是水循環,因此我們從一些較為安靜的聲音開始,慢慢過渡到類似雷聲般的轟嗚。而至於最後,我用三角鐵來作為收尾,是因為在項目的第一部分開始時也有了三角鐵的聲音。這樣的設計彷彿讓整個項目形成了一個聲音的循環,首尾呼應。」此外,李嘉怡還提到,在樂器的編排中融入了非傳統的演奏方式,例如撥動小軍鼓鼓底的響弦。
《空山新雨後》鼓勵參與者重新思考與雨的關係,將其視為一種需要呵護的重要聯繫,而不僅僅是氣候現象。正如邵俊傑所提及,「我們想讓大家關注周遭環境,尤其是可持續性問題。全球變暖雖嚴峻,我們卻未真正解決,我們在這次創作中對此有所暗示。」此外,邵俊傑希望通過此節目讓大家知道香港有很多美麗的地方等待人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