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融入社區/激活戲棚文化空間

時間:2023-12-10 04:02:21來源:大公报

  圖:為推廣戲棚文化,香港舉行不少推廣活動。\受訪者供圖

  「我的體會是,戲棚運作的細節是一個多層次的文化空間,既是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氏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區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如此談及他對本地戲棚文化的理解。他在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任職期間,在戲曲中心動工前,在將會建樓的空地上舉辦了「西九大戲棚」,將原本在郊區鄉村的熱鬧看大戲場景,搬至鬧市供觀眾欣賞。

  提及戲棚在香港的發展現狀,茹國烈闡釋道,「現實就是傳統技藝搭建的戲棚正在逐漸消失,如若不加以重視,多年後,它只會出現在博物館。」他認為,政府可以出台專門針對戲棚的扶持政策,支持業界能形成恆常的搭戲棚數量,與此同時加大普及教育力度,令公眾明白戲棚價值所在。「如果條件允許,一些社區和機構也不妨舉辦戲棚文化活動,因為戲棚所在的空間可作為公眾的戶外文化空間。」

  提及青衣戲棚,香港研究神功戲發展的學者陳守仁關注到本地今年恢復舉辦的青衣大戲棚活動,他表示,「青衣主會出租大量攤位賣精品和熟食,現場如同年宵市場、嘉年華會,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去,十分成功。」關於如何阻止傳統技藝搭建戲棚消失的腳步,他提出幾點建議,例如激活已消失而具特色的台期、舉辦神功戲(需要在戲棚內上演)文化節、發動地區人士參與考察神功戲籌辦歷史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