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飛天」之美緣何香飄世界

時間:2023-11-25 04:02:28來源:大公报

  圖:展場主題布置。

  1877年,費迪南.李希霍芬出版巨著《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由此,「絲綢之路」第一次被用以指代中國絲綢西運中亞和歐洲的交通道路。

  在敦煌,古道之上羌笛悠揚,夕陽之下駝鈴聲聲迴響,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商貿重鎮,東西方民族與文明、交通都曾於此交匯。其實這裏的貨物與人流往來並不算大,但往來穿梭的人們沿線傳播文化的行為,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歷史。

  比如,約公元 1世紀,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最早將佛教傳入中國,讓敦煌成為了佛教傳播的沃土;,西盛唐域的葡萄酒從絲綢之路在中國人的生活裏蔚然成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人們以酒為媒,以酒會友;而中國的美酒也從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去向世界各地,在觥籌交錯體會到的凜冽、醇厚的口感中,來自中國的蒸餾酒聲名鵲起。

  飛天作為佛教中的重要形象之一,以各種肅穆靈動的身姿出現在敦煌石窟中,他們或在凌空飛舞,奏樂擊鼓,彈琴拍板,有的挽籃散花,或是捧着瓔珞花盤,手擎香爐,馮虛御風,翱翔盤旋。

  相傳,飛天的形象來自古天竺神話中的乾闥婆和緊那羅。「香音神」乾闥婆相傳是一位男天神,住在花蕊中,擅音律,體有異香,隨逐諸天,為諸天作樂,讓佛陀面前鮮花不敗,燈火不滅;而「天樂神」緊那羅能歌善舞,負責撫絃歌唱,與乾闥婆形影不離,琴瑟和鳴。

  從西域流入敦煌,兩位天神的形象逐漸融合起來,集眾家之長,以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了「敦煌飛天」——他們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圓光,雍容華貴,主要憑借飄曳的長裙,飛舞的綵帶而姿態優雅,生機勃勃,輕盈飄旋。

  飛天作為敦煌的形象大使,毫無疑問,它是東方審美的起源,是民族審美的基因,亦是東西方文明融合的重要特殊表達。1958年,這一香神與樂神的飛天合體形象,漂洋過海,在香港,被第一次畫入彼時茅台酒廠的「飛天」商標,並在這裏成功註冊。

  在香港這座海上絲綢之路的驛站——傳遞着來自陸上絲綢之路的榮耀與浪漫,它宛如一種隱喻,自此,「飛天」被首次刻於瓶身,陪伴並記載着茅台出海的步伐,隨之香飄世界,與更多的國際文明交匯相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