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五年規劃」書寫中國發展奇跡
隨着時間的指針在2025年的羅盤上滴答前行,中國的「十四五」規劃也即將迎來收官。在新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五年規劃」是一項極具特色的制度設計。它以科學的擘畫、統一的領導,引領並保障中國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確保中國走出了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現代化發展之路。作為一項成熟穩定的治國理政方式,「五年規劃」既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也生動濃縮了中國人眾志成城、勵精圖治的建設史與發展史。\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五年規劃」歷史進程與發展成就
奠基與探索階段
「一五」(1953-1957)
•156項重點工程有序推進,如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等建成投產,初步構建起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骨架,為國家工業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五」(1958-1962)
•電子工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等新興部門從無到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
「三五」(1966-1970)
•國防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導彈核武器、氫彈試驗成功。
「四五」(1971-1975)
•工業生產有所回升,大慶油田建成投產,石油實現自給,成昆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外交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如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係正常化等,為經濟發展創造了外部空間。
「五五」(1976-1980)
•經濟逐漸恢復,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逐步回升,科技教育領域開始恢復,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改革與突破階段
「六五」(1981-1985)
•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產量大幅增長,工業領域開始進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七五」(1986-1990)
•金融市場改革起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建設加速,吸引了大量外資,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發展。
「八五」(1991-1995)
•經濟高速增長,電子、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試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權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沿海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的經濟合作加強,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九五」(1996-2000)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位居世界前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如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等大型項目穩步推進,高速公路里程大幅增加,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開始普及。
高速發展階段
「十五」(2001-2005)
•對外貿易高速增長,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和貿易大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突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
「十一五」(2006-2010)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醫療衞生體制改革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自主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高速鐵路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十二五」(2011-2015)
•服務業成經濟增長新引擎,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催生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新業態。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科技創新投入加大,超級計算機、高鐵技術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
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三五」(2016-202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穩步邁向高收入經濟體行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居世界第二,貨物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再創歷史新高。
打贏脫貧攻堅戰
•現行標準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累計減少13.8%、15.0%、25.5%,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目標全面實現。
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力有序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成效顯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廊」「兩點」建設框架初步形成,支持深圳啟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增進民生福祉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89元,中等收入人群超過4億。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
•產權保護法治體系初步形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設立科創板、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國資國企改革持續深化,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
「十四五」(2021-2025)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還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等。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綠色成發展底色
•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顯著,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用能」更加清潔,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在95%以上。
改革任務總體如期完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目標任務在「十四五」時期總體如期完成。暢通經濟循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着力突破重點行業改革難點。提升綜合改革效能,鼓勵地方先行先試。
話你知/「五年規劃」是什麼?
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主要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五年規劃其實是一個「規劃組合」,包括「三級」與「四類」,其中「三級」指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四類」指國家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
「五年規劃」制定流程
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製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實施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