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香港人在北京》「北漂」圓夢 兩地情濃

時間:2023-10-25 04:02:22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人在北京》以平凡人、小故事帶出奮鬥心、兩地情。

  時代更迭進步,人才遷徙尋求發展,北上或南下已成當下趨勢和常態,「北漂」、「滬漂」、「港漂」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標籤」。TVB台慶劇之一《香港人在北京》正在熱播,低開高走,在近期的收視報告中錄得20.6點,讓次黃金檔(9點30分至10點29分)收復20點,可謂TVB近年同期劇集的意外驚喜。\沐子雅

  該劇由陳展鵬、吳若希、洪永城、戴祖儀、蔡潔、傅嘉莉、吳業坤、陳星妤等主演,鍾澍佳擔任總監製,更有「港劇熟臉」梁漢文、麥長青、盧慶輝等加盟,同時劇中也有內地演員施南、姚筱筱等,兩地演員合作,擦出不少文化差異火花,讓人直呼追劇過癮。而《香港人在北京》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以平凡人、小故事帶出奮鬥心、兩地情,成為連接兩地觀眾的橋樑,成為了本劇最大的成功。

  小人物勇敢追夢

  《香港人在北京》以徐氏三兄妹加大嫂組成的一家四口為線索人物,以四人北上發展為起點,卻各自遭遇職業和生活的變故,於是改路轉變,一起將一塊廢墟創變為「獅子山文創園」,並招攬一些還未成名的藝術家進駐。所謂「不行都要行」「肯做就一定行」,港式文化的渲染和鋪墊,劇情緊湊創新,搞港式茶餐廳、辦畫展、相親大會等等,四人帶着一班青年藝術家,在文創園內展開一段段追夢之旅、奮鬥奇遇。

  劇集以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為串聯,四人助力眾人追夢,劇情緊湊,笑點不斷。文化差異、語言差異成了吸引觀眾追劇的亮點。當中,包括「尿袋」梗(充電寶)、「港普」、港式茶餐廳服務等等,文化交融不斷擦出火花,每集都有笑料,讓人在追劇中直呼「港劇味濃」。

  劇集通過每個平凡人物追尋夢想故事作為串聯,套路雖然簡單,但每一段活動或事跡為一個主題,避開了流水賬式劇情,當中有歌手、服裝設計師、臨摹畫家、作家、女團、試睡師等等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四人助力眾人追夢,巧妙穿插不刻意,透過每一段經歷、每一個平凡藝術家的故事,四人將「獅子山精神」的堅韌、堅持和努力不懈,傳遞於文創園的每個故事中。

  與以往不同的是,從人物中滲透「獅子山精神」,但也加入了新時代的特質,與時俱進,包容進取,促進了兩地文化的融合,讓觀眾透過劇情感受到當下新時代的「獅子山精神」,學會應對生活的無常變故,懂得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劇集吸睛之處,就是讓觀眾引起共鳴,在裏面看到自己的努力身影,以真與誠牽動人心。看到過程中每個人堅持不懈、拚盡全力、眾志成城,也是「獅子山精神」的另一詮釋。

  港樂港味經典不退

  《香港人在北京》顧名思義帶有不少港式元素,餐飲、音樂、藝術、文化等等。

  從文創園的名稱「獅子山」到引入餐飲港式茶餐廳,再到文創園的每一處布置,引入不少香港文化符號,例如保濟丸、金宵大廈等標誌元素,滲透港風港味。

  劇中每個角色表現亮眼,就算是配角都獨具特色。與其刻意改變,不如展現獨特精彩,劇集中飾演港式茶餐廳服務員取名蠱惑仔的浩南和山雞,連性格都模仿相似,特別是老闆發哥的口頭禪不時引得觀眾捧腹大笑,更回味了一番香港蠱惑仔的「集體回憶」。

  港樂情懷巧妙引入,選角誠意給足滿分。劇中有一個故事圍繞歌手選秀,總監製鍾澍佳專門找了梁漢文、吳業坤、戴祖儀等專業音樂人出演追尋歌唱夢想的年輕人,真正把角色演活,讓港樂經典重現熒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