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戴敏佳要球隊全面革新,隊員刻苦訓練。
中國是乒乓球運動強國。中國乒乓球國家隊不僅獲得多個世界級成績,而且對歷史發展和民眾生活都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是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體育題材電影,講述1992年至1995年期間,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在天津世錦賽絕地反擊的故事。\蘇 洋
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為《中國乒乓》)選取了中國男乒乓球國家隊的低潮期,在中國男乒青黃不接、傷兵敗將之際,教練與運動員為了心中信念、人民期盼和國家榮譽而努力奮鬥。這既是個人價值的創造過程,也是為國家爭取榮譽的過程,從而帶出背後的家國情懷。
運動英雄背後信念頑強
《中國乒乓》是以教練戴敏佳為核心人物串聯運動員的群像描寫。戴敏佳曾是中國國家乒乓球隊隊員,後遠赴意大利做教練。在中國男乒低谷時期,他決定放棄高額薪水,選擇回國。運動員白民和肩部負傷,依然堅持比賽;運動員龔楓雪藏四年,沒參與任何大賽。《中國乒乓》中的教練和運動員最後在天津世錦賽取得勝利的高潮部分,實現了個人價值和集體榮譽的統一。電影敘事將個體價值的實現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主流道路相融合。
雖然《中國乒乓》的敘事張力不足、人物塑造不夠深入,但影片在敘事中燃起了動人的精神魅力──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競技體育有着技術卓越的美感,也有艱苦訓練的殘酷。運動員面對的不僅是身體的傷病和競爭的壓力,也有被質疑、淘汰的心理困境。他們靠着強大的信念和精神力量,才能戰勝自己。個人價值是在集體價值實現中獲得昇華的。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創造出世界頂尖的成績,才能成為運動英雄。
《中國乒乓》將個人從低谷奮鬥而出的人生經歷與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光輝進程相映合,而且非常勵志。
體育電影製作技術提升
近年來,中國體育電影創作在電影製作技術上取得了顯著提升,尤其在運用鏡頭和聲音創作體育獨特的競技美、挖掘運動員內心世界、探索運動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係、塑造集體記憶氛圍四個方面。例如: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前名《中國女排》)把握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女排運動觀念發展的關係;王放放導演的《我心飛揚》挖掘了以速滑運動員楊揚為原型的成長歷程。鄧超和俞白眉導演的《中國乒乓》同樣製作精良,雕琢了乒乓球運動場面的技術細節和競技美感,用視聽強化了人物運動狀態和內心感受,但票房卻未達到預期。也許,這凸顯了中國體育題材電影創作的瓶頸。
雖然體育電影創作存在運動場面難拍,現實原型把握和藝術創作之間的平衡困難,但其根本原因在於不能滿足和提升觀眾對於體育內涵、運動精神新的理解。目前,體育電影創作陷入了類似性主題和現實深度挖掘不足的瓶頸。作為敘事藝術的電影,挖掘人性、人心和現實的本質才是藝術深度的方向。立足中國新時代下民眾生活高質量發展的現狀,結合中國運動發展史中人物的真情實感,才能更進一步創作出令觀眾滿意的體育題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