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知名會員商店,在內地陷入輿論風波。一些商品隱去了品牌,而冠以洋氣十足的名字,諸如「低GI燕麥藜麥蛋糕」「NFC果漿果凍」「松茸酥心葵花籽仁」「高纖牛肝菌魔芋」「智利無核西梅乾」之類;有的雖標註品牌,但卻刻意使用了拼音或是英文譯名。
當消費者發現,這些是一些常見的大眾品牌的「改頭換面」,自然會感覺受到愚弄。商家後來解釋,雖是同一品牌,卻是高端直供。不過,依舊難消一些會員怨氣。畢竟,先前的不厚道做法,太不夠意思了。
這種標註商品名字的方式,曾被網民譏諷為「翻譯腔」。網上有很多類似的「梗」,給一些家常菜換上「高大上」的名字。譬如,「中式松花蛋燴特選豬肩肉配水晶香稻濃湯」,實則皮蛋瘦肉粥;「四川辣汁煮小牛胃搭頂級小牛血配雜錦時蔬」,乃毛血旺;涼粉則成了「香油葱花醬汁秘製什錦菜涼拌水晶粉」。這些本是網民的消遣調侃之作,互博一樂。當然,有一些網紅餐廳,堂而皇之地將這些「翻譯腔」印上菜單,不過食客們對此都心知肚明,明知是「假」,就不存在誤導之虞。大家權當是一個樂子,與商家互動,共同完成一件行為藝術,活躍活躍氣氛。
但某會員商店的做法卻不同。消費者並不知「低GI燕麥藜麥蛋糕」的底細,按照慣性思維,仍會想當然認為還是高品質選品。但仔細甄別卻發現,是其他普通超市司空見慣的品牌。如此,又何必花大價錢加入會員店呢?玩弄這種文字遊戲的小心思,揮霍透支了會員的信任。
做生意貴在真誠,商品信息要透明、準確。「玩梗」可以,玩弄消費者,那就是十足的不智。生硬地披上「洋馬甲」,結果「出洋相」,實在是撿芝麻丟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