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傳統手藝人的守與變 三/融入新科技 讓霓虹繼續發光

時間:2022-11-26 04:23:26來源:大公报

  圖:劉浩輝以創新注入傳統霓虹燈技藝。\受訪者供圖

  80後霓虹燈師傅劉浩輝,在今年大熱電影《飯戲攻心》中打造了一個名為「有福叉燒」的霓虹燈牌,令觀眾在電影中再次尋覓了霓虹燈魅力。但在電影之外,霓虹燈的處境並不樂觀,伴隨愈來愈多的拆卸,不少霓虹燈牌只能留存在眾人的回憶之中。劉浩輝卻選擇逆勢而行,以新科技手段重新詮釋傳統霓虹燈招牌。\大公報記者 劉毅(文、圖)

  霓虹燈招牌於上世紀20年代傳入香港,其後50年代發展蓬勃,90年代出現的LED逐漸取代了霓虹燈招牌,再加上政府於2010年實行「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不少霓虹燈招牌都難逃清拆命運。今年8月拆除「冠南華」霓虹燈招牌時,不少市民紛紛前去打卡留念,表達對霓虹燈招牌的不捨之情。

  「小時候,不覺得街上的霓虹燈招牌有什麼特別,待它現在真的消失,才開始珍惜。為了留住這份社區記憶,我一直在努力,找到傳統霓虹燈能更好地留在這座城市,繼續發光發亮的新方式。」劉浩輝道。

  劉浩輝是多媒體專業出身,霓虹燈陪伴其成長。當現在愈來愈多的商舖選擇LED招牌時,他愈發感到傳統霓虹燈招牌的可貴:「街頭上的霓虹燈招牌,不僅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更是一個社區的記憶。在我看來,它的燈光更為柔和,能給人溫暖。」

  逆流而上 開辦工作室

  伴隨霓虹燈招牌的日漸消失,遑論年輕人,就連這一行業的老師傅都喪失了信心。劉浩輝反而逆流而上,為了以實際行動留住香港的霓虹燈記憶,他於2019年去台灣「取經」,參加當地霓虹燈師傅黃順樂的學習班,學成之後,他在次年六月於香港開辦「九龍霓虹」工作室,積極尋求留住霓虹燈招牌的方法。

  當商舖不再需要以霓虹燈招牌作為宣傳時,霓虹燈技藝是否有其他的存在空間?開辦工作室後,劉浩輝嘗試發掘霓虹燈之新功能。「既然霓虹燈招牌無法出現在街頭,可否走進室內?」為此,劉浩輝特意創作霓虹燈管做成的掛耳機座、撐衣架、裝飾畫……且在採訪過程中,劉浩輝一解記者迷思,「這些由霓虹燈管構成的物件,其溫度也不會高,是人體完全可以接受到的程度。」

  用霓虹造《無限燈籠》

  霓虹閃耀的背後,是高昂的製作成本。從兩年前開設工作室至今,他已花費數10萬元。這樣的付出和花費在無風無浪的年代已經不易,更何況應對疫情下的挑戰,「霓虹燈招牌是為了活動或是店舖的宣傳,但疫情下,大小活動都要取消或延遲,訂購者少、門可羅雀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今年上半年,第五波疫情殺到香港,他見到市面上有不少吉舖,「二三月份完全沒有收入。」疫情下,無工開,他就多創作作品。其間,他所在「九龍霓虹」與ReadyVR合作創作作品《霓虹狂想》,以元宇宙概念、VR技術,建構霓虹燈世界,觀眾可與場景互動,雖是在虛擬裝置空間中徜徉,也可以沉浸式感受霓虹閃爍,「我想在繼承傳統霓虹燈工藝的基礎上,做多點、走得更遠。」

  今年下半年,不少文化活動都相繼恢復,劉浩輝於公眾都可去到的商場展示霓虹燈製造技藝。中秋佳節之際,在黃大仙中心展出,他以全新霓虹燈管打造的《無限燈籠》,「黃大仙區老人家比較多,以此喚起他們有關霓虹燈的回憶。加上當時正逢中秋團圓佳節,就將霓虹燈管做成一圈圈循環往復的形狀,喻示生生不息。」

  不做霓虹燈作品的時候,劉浩輝還開辦課程,傳授霓虹燈管的扭管技巧。「霓虹燈製作,從以雙頭火槍燒製燈管,到抽真空、填充氣體,再扭管,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出錯,否則燈管就不會亮,且使用壽命不會長。」他認為,霓虹燈製造技藝涉及物理學、化學、計算學、美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學習門檻並不低。只要學生能有興趣了解,能夠獨立完成其中一兩步,已是不小的突破。

  期待創造新價值

  一般而言,霓虹燈招牌體積都比較大,劉浩輝的霓虹燈作品也愈來愈多、愈做愈大型,急切需要換一個更大的工作室。「我正在進行一個大膽的計劃──以眾籌籌措資金,能夠讓我搬去一個可以容納更多霓虹燈招牌的空間。」倘若眾籌結果不理想,他也不會就此放棄,而是轉去做兼職,以退為進。

  談及霓虹燈保育,劉浩輝看到霓虹燈招牌一盞一盞地熄滅,他希望能以今人喜聞樂見的新科技手段,留住日漸消失的霓虹燈招牌,「這是我前行的動力。霓虹燈手工藝見證城市文化發展,身為一名守護者,我想拓展其可持續發展之路。」他期待以新方式將霓虹燈招牌保留下來,因為不論是何種珍貴的手工藝,創造出價值,才能在一座城市生存下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