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生和家長在書店閱讀書籍。\新華社
假設─只是假設而已─假設你流年不利,命犯太歲,房屋失火,烈焰沖天。確認人、寵物無恙後,你再次衝入火場。還有什麼,能讓你心心念念、奮不顧身去搶救?
首飾細軟?出生證明?藏在床墊下的私房錢?別傻了。首飾可以再買,證件可以補辦,錢可以再賺再藏,千金散盡還復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犯不着搭上一條命去救出來。
所以,救什麼?最近翻完Pamela Paul寫的《My Life with Bob》,以讀書經歷連綴人生片段的自傳,構思挺別致。作者說自己會衝入火場救「鮑勃」。鮑勃是她對中學時代開始寫的讀書筆記本Book of Books (Bob)的愛稱。Anna Quindlen一九九七年出版過一本小書《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末尾附一長串書單,瀏覽過去,忽見「我會從火災中救出的十本書」。定睛一看,十本都是歐美文學名著,如《傲慢與偏見》、《莎士比亞戲劇集》等等。此類老牌經典,既非稀世秘籍,也非初版珍本,不但不斷再版,在多數圖書館、書店也都能找到,近年還有了免費電子版,有什麼稀罕?說白了,就是作者偏愛的十本書,犯不着衝進火屋裏搶救。
其實,「火災必救書目」本身,就頗可玩味。因為時代和地域不同,書的形態五花八門,書的普及程度和價格也各異,所以救書之必要性也就大相徑庭了。
兩河流域,人類古老文明的搖籃,書寫媒介是黏土所製的泥板,一部「書」就是若干塊泥板。公元前一千多年,這裏流傳着最早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公元前七世紀新亞述王在尼尼微的圖書館遺址,出土了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手抄本,以楔形文字寫在十二塊泥板上,每板的長、寬、厚略多於成年人的一隻手,重約零點九千克。簡單推算可知,這一抄本總重量約為十千克。能從烈火中扛起十部這種「書」(幾大袋泥板)飛奔而出的人,必是大力水手一樣的肌肉猛士。
命哉運也,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許多泥板,偏偏正因為被火燒過(失火或兵燹)才倖存至今。據歷史學家Amanda Podany的研究,公元前六一二年,反抗亞述的聯軍攻陷尼尼微,大火燒毀了圖書館中的紙莎草和蠟板文獻,卻將成千上萬塊泥板燒硬了,使之幸免於難,於兩千多年後重見天日,為亞述研究提供了極珍貴的資料。當時,若有人不顧叛軍的刀劍和大火去救泥板書,出生入死,其情可感,也許反而使那些泥板無法流傳後世呢。
竹簡也有相當重量和體積。孔子周遊列國,大概攜帶了《詩》、《書》、《春秋》,需要幾輛大車裝載,所謂「汗牛充棟」。秦末「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竹簡笨重且易燃,救出來既費事又危險。西漢路溫舒,少年時買不起竹簡,就將經典抄寫在曬乾的蒲草葉上。明代大儒宋濂家貧,無力購書,只得借來手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抄完後立即奉還,生怕誤了期限就再難借書。這種費力費時手抄的書,遇火值得搶救。
印刷術普及前,歐洲書籍極少。四世紀之後,文獻多是抄在處理過的動物皮上,十分昂貴,只有貴族和富商才擁有幾本,遇火災肯定無需猶豫,全部要搶救出來。直到十九世紀初,一本新書還等於一個法國僱農三分之一的月薪,平民誰買得起?十九世紀中葉後,普通民眾讀寫能力大增,同時出版印刷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一些出版社趁機推出平價經典普及本系列,例如美國內戰後印在廉價紙上的The Leisure Hour Library,德國約在同時銷售的Universal Library,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岩波文庫》和中國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叢書集成》。直到這時─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也就是最早的文字和書寫出現約五千年後,普通人才終於買得起書了,「火災時應搶救哪些書」才成為多數人會考慮的問題。
真正的經典從來不缺讀者,會一直在人類社會出版、傳誦、評論,也永遠不會被水、火、戰爭、暴虐和無知摧毀或掩埋。我曾在華盛頓州某小鎮的舊書店,花兩美元買到「清倉處理」的一套《石頭記》,竟是一九三二年三月商務印書館「國難後第一版」。「國難」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日本飛機轟炸閘北,商務印書館「總務處、印刷所、編譯所、書棧房均被炸毀,附設之涵芬樓、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亦遭殃及,盡付焚如,三十五載之經營毀於一旦。」但商務《石頭記》跋文繼續寫道:「迭蒙各界慰問,督望速圖恢復……因將需用較切各書先行複印,其他各書亦將次第出版。」山河破碎,這套《石頭記》歷經艱難時世,依然眉清目秀,泛黃的書頁透出悲傷的倔強。
當年秦始皇焚書,仍有讀書人敢犯車裂之刑,在牆壁夾層間偷偷藏起幾部,以俟河清。二○○三年伊拉克戰爭,英軍圍困巴士拉,圖書館員Alia Baker請求政府轉移圖書館書籍卻被拒,遂在同事、市民暗中協助下,每天下班時把館中書籍偷偷帶出,送至較安全地區。圖書館毀於戰火前,他們轉移出三萬餘冊書籍,後來都送回重建的圖書館裏。Baker的事跡,記載於Mark Stamaty創作的繪本《Alia's Mission》。
所以,一旦火災發生,要救哪幾本書?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但是,放心,書不會滅絕或被消滅,因為總有人在費力費心抄寫、翻譯、編輯、印刷,總有人敢冒水火刀槍,挺身相救。因為每一代裏,總有那樣一群人,熱愛知識,相信文明,着意傳承,即便面對來自大自然和人間的暴力,即便一度傷心和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