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竹月堂藏清乾隆年製外淺松綠釉內紅彩五福紋碗。右圖:簡約、流暢、圓融,是中國傳統的美學,也是簡永楨自來的趣味。\大公報記者蔡文豪攝
「瓷器」與「中國」在英文裏同譯為「china」,在西方人眼裏,瓷器曾一度就是中國的代名詞,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而被譽為「瓷器中的大家閨秀」的單色釉,更是彰顯了獨特的東方美學。作為當前單色釉收藏領域首屈一指的藏家,香港竹月堂主人簡永楨曾帶着百餘件單色釉瓷器遠赴瑞士展覽,並一直以能夠將文物與中國文化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聽為榮。二○二四年夏,他將攜珍藏赴法國巴黎舉辦展覽,彼時正值巴黎奧運盛會,這場單色釉展覽或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一同感受中國文化盛宴。\大公報記者 管 樂、徐小惠
二○一八年九月,一場名為「千載霓霞:鮑氏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的展覽在瑞士日內瓦揭幕。簡永楨將其百餘件珍藏漂洋過海,在鮑氏東方藝術館與西方觀眾共度四個月時光。這也是竹月堂藏品首次在歐洲公開亮相。明永樂年製甜白釉瓷暗花高足杯,明萬曆年製鈷藍釉瓷圓盤,清雍正年製珊瑚紅釉小爐、淺青釉葫蘆瓶,清乾隆年製檸檬黃釉菊瓣盤,等等,這些古雅脫俗、極具東方美學的器物,甫展出便俘獲了觀眾的心。在展覽的意見反饋簿上,留有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日文、中文等各國文字。而尤令簡永楨念念不忘並且津津樂道的,是有觀眾寫下「Proud to be a Chinese」(記者註:「身為中國人很驕傲」)。這本厚厚的意見簿也為簡永楨珍藏至今。他能精準地翻到其中一頁,上面有位觀眾留言道:「前些天在馬爺(記者註:馬未都)的節目中聽聞日內瓦的鮑爾博物館,這次剛好來到日內瓦,便一定要來看看。超級棒的藏品!Proud to be a Chinese!」
「Proud to be a Chinese」
能在千里之外的歐羅巴大地上引發世界各地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鳴,無疑令簡永楨十分驕傲。而他對單色釉的興趣由來,已近五十載。二十九歲那年,簡永楨在蘇富比拍賣購入一把宜興茶壺,出自明天啟甲子年(一六二四年)名師陳仲美之手,簡約明朗的線條,渾然天成的設計,令他一見如故,「正合清逸脫俗不落窠自的審美取向」。自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數十年下來,簡永楨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收藏風格。「線條是我十分追求的,我不喜歡棱角分明的,相比更喜歡圓融的。」簡約、流暢、圓融,是中國傳統的美學,也是他自來的趣味,「即便買車,我也更加鍾意線條流暢的車型。」
簡永楨的藏瓷規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增長可觀,到了九十年代初,他亦積極在收藏界擴拓人脈。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上海博物館前副館長汪慶正都是他的朋友。在與這兩位被譽為「北耿南汪」的文博專家交往的過程中,簡永楨虛心向他們學習,受益良多。而二○一八年日內瓦展覽的成功,則得益於簡永楨的好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文物館榮休館長林業強的牽線。在二○○五年,林業強就親自策展「五色瓊霞」一道釉展覽,集中展示竹月堂收藏系列。
至於「竹月堂」齋號由來,則出自「竹門斜月入」句意,亦有「簡」字之衍意,與色調單一、任何瑕疵都能一覽無遺的單色釉倒是相映成趣。清初督窰官唐英曾在文獻中記錄單色釉有四十多種釉色,有的勻淨無暇,如天藍、霽紅;有的變幻莫測,如豇豆紅、窰變紅。其中大部分顏色都被簡永楨納入閣中。他收藏的單色釉數量多、類型繁盛、釉色豐富,曾最多時擁有單色釉瓷器五百餘件,因而又得花名「單色簡」。
巴黎展覽正在籌劃中
簡永楨好單色釉,對其背後反映的歷史文化亦是信手拈來。清朝是單色釉發展的巔峰時期,舶來顏色和琺瑯等西方工藝,都被應用到單色釉的製作之中,作為中國瓷器的重要類型,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如今,簡永楨希望能夠將單色釉的故事再度傳播向世界。
今年,他受到巴黎吉美博物館的邀請,雙方定於二○二四年在巴黎聯手舉辦一個關於單色釉的展覽,集中呈現由南北朝到乾隆年代的藏品。展覽計劃從六月展至九月,屆時適逢巴黎夏季奧運會開幕,世界遊客雲集。「到時一定是場文化盛事」,簡永楨對此充滿期待,並且相信定會讓更多觀眾感受這場中國文化盛宴。
目前巴黎展覽已在籌劃中。與《大公報》的專訪結束之後,簡永楨即將奔赴巴黎商談具體細節,包括展廳的布局、設計。據簡永楨介紹,巴黎展覽的展品會保留上回日內瓦展覽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並且會增加唐宋瓷的比重。他還透露,已與西班牙品牌Loewe達成合作,將於今秋推出單色釉圖案的T恤,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將中國單色釉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雖然簡永楨坦言也會擔心去海外展覽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但他認為,身為藏家,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樂於分享,撰文、展覽、分享會都是其中的一條途徑。「中國的古董裏有很多故事」,他憧憬透過二○二四年巴黎展覽能夠將文物故事與中國文化分享予世界上更多的人士。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