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謝彬華(左一)在內地求學期間,積極參加各類活動,對灣區為港青帶來的機會深有感受。
【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報道:「生於1997年,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今年25歲的香港青年謝彬華,留着平頭,穿着白色的T恤、運動鞋,是一個乾淨清爽的男生。提及自己「97回歸寶寶」的身份,他露出開朗的笑容說:「這一年既是香港回歸,也是自己成長的開始。這25年,就像自己和特區一起成長。而更幸運的是,在自己25歲時,正好趕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大灣區為港青在內地發展非常多的幫助和支持。」
25歲是人生的起步階段,謝彬華從粵港兩地成長、求學,如今就像一顆蓄滿力量的種子,即將破土、萌芽,在大灣區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謝彬華目前就讀於暨南大學研究生二年級,所讀專業為土木工程。他一直希望為大灣區建設貢獻自己力量,也在一次次不斷實習中提升自己。去年暑假,他到了北京參加國家發改委的實習。能到國家部委實習,他深知機會來之不易。「老實說,作為香港學生在內地所能擁有的條件和機遇,是十分寶貴和難得的,這無處不體現出國家對我們的好,這些機會內地學生要爭取是比較難的,但香港學生則相對容易。我覺得既然我們享受到了這份好處,就需要回報更多。」
一次次實習中提升自己
在北京期間,謝彬華很難忘和一群朋友騎了一個多小時自行車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凌晨五六點,天剛剛微亮,莊嚴的儀仗隊舉着旗幟走着正步而來。在國歌中,五星紅旗在透亮的朝霞中升起。「那是一種很自豪的感覺,我很希望國家強大的背後也有我的力量。」
作為一名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謝彬華未來計劃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成為一名工程師。除了在國家部委的實習外,謝彬華還參加過多個建築工程項目的實習,這些一步一腳印的實習工作經歷,讓謝彬華成長了不少。
在內地的工程項目實習是什麼體驗?謝彬華告訴記者:「我們會駐紮在工地,住在工地旁邊簡易的板間房集體宿舍,和工人同吃同住。早上通常要五點半就起床集合。」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暴雨傾盆,他都帶着安全帽、穿着厚厚的鞋子在工地一線工作。「因為澆灌水泥,現場的土是非常軟的,我穿的工作靴還高至膝蓋下,避免腳陷入土中。」
無畏辛苦 堅定從事建築業
除了現場的工作,謝彬華還需要到辦公室做一些前期仿真實驗,記錄數據,測算地基可以承受多少層樓的重量。「基本周末無休,也是很多人會跟着項目跑,然後周末的話基本也就待在項目裏面。」
儘管辛苦,謝彬華說未來依然想從事這一行。「因為看着灣區的樓宇,慢慢從無到有,你會覺得你有貢獻在裏面,會很有成就感。」他坦言一直留意行業動態。
目前,內地建築業發展對謝彬華有很強的吸引力,疫情期間,該行業大力援助建設香港方艙醫院,令他感觸頗深,「我很希望能為香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捧着一份拳拳之心,謝彬華最近還奪得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稱號。
謝彬華說:「我希望未來的自己不單單能建高樓大廈,而且還能建造溝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橋樑,讓更多港澳青年認識祖國,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