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炳良著《敢教日月換新天─香港反貪先鋒的崢嶸歲月》,中華書局(香港)。
「二○○七年七月,我獲委任為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主席。記得我首次在公開場合介紹消委會工作時,我說:一九七四年香港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成立消委會,一是成立廉政公署(廉署,ICAC),從此香港不再一樣。」張炳良在其著作《敢教日月換新天—香港反貪先鋒的崢嶸歲月》中寫道。長期活躍於社會及公共事務的張炳良,透過梳理三十多位退休和前廉署人員口述歷史,編織成見證廉署、反貪、乃至近代香港的敘述。\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
「香港勝在有ICAC」(後再昇華為「香港勝在有你和ICAC」),是香港的一個重要特色。《敢教日月換新天─香港反貪先鋒的崢嶸歲月》由廉政公署退休人員協會(廉退會)策劃、並由中華書局(香港)出版,大公報記者日前專訪《敢教日月換新天》作者張炳良,他說:「香港社會由一九七○年代第一代廉署人推動反貪,社會上公眾心態逐漸由『無貪不成』的認命觀,轉向『無貪也可』的新文化,廉署發揮好大作用。這本書不僅是這些廉署人的集體回憶,當今讀者也能透過書中飽含數個生動故事的記錄,了解香港曾經的反貪歲月。」
退休及前廉署人「話當年」
張炳良本人的公職生涯與廉署有幾次邂逅,而寫作此書的緣分,始於二○一八年余黎青萍(廉署首任社區關係處處長,也曾任教育署署長等)的一個電話。那時,張炳良的兩本新書(以回顧任局長五年的房屋政策、運輸政策為題)剛出版不久,又正開始構思一本有關香港的英文論著,忙碌的他,雖頗有興趣,但並未一口答應。「後來我與廉退會執委們進一步商談,最終答應參與這個頗具意義的出版計劃。」二○二○年《敢教日月換新天》出版時,原本還計劃在香港書展舉辦新書講座,但書展因疫情取消,講座也隨之告吹。
張炳良表示,此書以退休和前廉署人「話當年」為主要視角,「當中的內容不是報告,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由這些廉署人分享體會,對大眾讀者來說更有吸引力。」
在廉署成立前,貪腐深入社會。小費自不必說,申請入讀學校、牌照都要花錢打點,甚至還有在火災現場,出現消防員因沒收到錢而「無水」灌救,或「大放水」把屋內東西弄濕壞的情形。一九七三年的總警司葛柏(Peter Fitzroy Godber)潛逃事件激發莫大民憤,翌年,廉署成立,後又經受一九七七年警廉衝突等挑戰,發展至今日。透過國際「清廉指數」自一九九五年首次公布以來,香港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全球最廉潔的前二十名。
《敢教日月換新天》一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回顧」乃張炳良作為學者的分析,詳述廉署的誕生背景,以及其成功要素等。第二部分「投身、開創」講述參與口述歷史的廉署人,最初為何投身反貪工作,並分享早期廉署的開荒辛酸等。第三部分「搏鬥、博弈」回顧執行處的工作,廉署人分享其調查工作的經歷、偵查行動的種種。第四部分「改革、改造」則回顧防止貪污處和社區關係處的工作,說明如何透過心戰去促進社會文化的改造。
附錄亦頗費心思
「退休和前廉署人是這本書的主角,不過,為了幫助讀者更容易明白書中內容,我以學者角度撰寫了第一部分。編寫退休和前廉署人的故事時,則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不過分整理他們的表述,好讓讀者能從書中所述,猶如直接聽到他們心底之聲。書的結構也是在採寫過程中不斷調整,比如將他們查案時遇到的感性的事單獨成文。」
與三十多位受訪人的訪問,耗時大半年,當中約三分之一由他採訪,其他由廉退會執委們按問題與受訪人交談。「當中,我還透過越洋電話,訪問了首任廉政專員姬達(Jack Cater)的遺孀、九十多歲的Peggy Cater,了解姬達當年的內心歷程。」
「採訪前,我的擔心是受訪人會不會講得好少、令內容沒有深度,但後來發現多慮了。他們在具有保密性的內容上也有意識,我寫好後也會給受訪人看,不想他們有什麼包袱。」張炳良道。
書的附錄部分,也頗有心思。比如廉署的一些經典宣傳海報部分,他註釋有不同時期的主要宣傳訊息;再如經典案件部分,包括結果、有無引起政府政策的改變等,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取材時頗有挑戰,有的案件資料不足,要仔細核實。」
這本書已被香港多間公共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收入。張炳良稱,此書也可作為公民教育的材料,「不少現任廉署人員也買書來看,並說從中了解到前輩經歷過的艱苦,也有所學習,很有參考價值。」
在早前公布的第十四屆香港書獎中,此書也獲業界認可,成為十三本獲獎書籍之一。「我很高興這本書獲獎,不過,我認為這次獲獎的更大意義,是對廉署人表現的肯定,以及廉署背後象徵的反貪工作的認同。」
採訪尾聲,張炳良說,近日他正與一位歐洲學者合編一套關於危機管理的書籍,當中首本將以新冠肺炎為主題,從政府,以及醫護機構、社會參與等方面,分析不同國家、地區的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