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桌上有魚有肉,希望在新一年拿個好兆頭。
一家人最緊要齊齊整整。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大家無法外出旅行,而在家溫馨地歡度春節,一起動手炮製新年美饌,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廣東人過年非常講究好意頭。除了闔家團圓,還很注重吃什麼,菜式除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
講究好意頭
而在香港,中西文化匯合,但在新年菜方面,仍然有濃厚的廣東傳統特色。退休大廚何旭明師傅是地道的廣東人,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移居香港,就從事廚師職業。他回憶那時候的團年飯,象徵一年的豐收和平安,非常講究,通常大半個月前已經開始構思菜式,做準備工夫,特別是燉鮑魚之類的大菜。
何師傅說:「小時家庭環境也不算差,後來到香港闖天下,因為從小愛在廚房陪家人煮菜,也學識了不少家傳菜式。到了香港之後,一開始因為愛探索美食,漸漸走上了廚師之路。」
至於新春常見的菜式,多有美好的寓意,例如:白切雞/文昌雞(五世其昌)、髮菜蠔豉燜冬菇(發財好市)、蝦球炒帶子(笑口常開)、清蒸貴價魚(年年有餘)、蜜餞金蠔(蜜運佳偶好事來)等。而港人愛吃盆菜,也會在新年製作家庭版盆菜自用。新春佳節,不少人亦喜以鮑魚、海參、花膠、金蠔等入饌。
自製更健康
何師傅說,白切雞、髮菜蠔豉燜冬菇等,相對較容易煮,簡單的清洗工作,大人可和小朋友一起完成,而燜煮的烹調方法,借助電飯煲即可完成,只要調整好醬汁的口味就可以了。
出生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的何師傅,成長的那個年代,物資並不富裕,若能每天都有兩道肉類菜式,已感到非常幸福。對比當下,他總覺得雖然生活物資充足,還是有所欠缺,例如一家人齊心協力製作新年菜式的美好記憶,現在是很難有了。現代社會,大家都習慣用錢解決食的問題,想偷懶就出街食或者外賣,廚房開伙的機會也不多。
他又說:「其實我都理解,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回到家已經不想再做任何家務了。但在疫情下,能在家食飯總是好的,還可增加一家人的溝通,菜式調味可以更清淡簡單,菜品亦能選擇更新鮮的原材料。抗疫需要健康的體魄,食得健康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抗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