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馬浚偉 身份多樣,豈止藝人

時間:2020-10-31 04:23:25來源:大公報

  圖:馬浚偉身份多元,已不再局限為藝人

  如今提起馬浚偉,已不是簡單以「藝人」標籤就能概括了。編劇、導演、監製,再到自製訪談節目,創辦教育中心,乃至不久前以「娛圈真學霸」兩度登上微博熱搜,他的身份越來越多元化。在五光十色的演藝圈中浮浮沉沉27年,馬浚偉已全無明星包袱,更多的是享受這些人生多重角色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在他看來,「趁着自己現在還有拚勁,還有能力,造福社會,幫助他人,將來能無憾地說聲再見,那就夠了」。\大公報記者 管 樂

  「我不是 明星」

  今年7月,馬浚偉順利從北京大學EMBA畢業的消息讓當事人兩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無關乎娛樂八卦,亦非新作品問世,關鍵詞之一是「論文查重率0.77%」,《中國青年報》更是點名表揚「49歲知名藝人馬浚偉活到老學到老」。

  然而,被網友視作「娛圈真學霸」的馬浚偉,無論是回應如潮般的「花式讚美」,還是事隔兩月再談及當時幾近刷屏的熱議,他依然很謙虛地說道:「大家實在是過譽了。我獲得專業知識,答辯順利通過,合格完成整個課程,已經很感恩很滿足。」

  自從兩年前入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馬浚偉時不時地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比如自訂校服,背新書包,完成課後作業,在校園內騎共享單車,與校友出遊、打球,等等,每一條都透着求知若渴的熱誠與樂在其中的不倦。

  由於在1998年版《鹿鼎記》中塑造了經典的「康熙」一角,馬浚偉走在校園裏自然很容易被認出,面對合影要求,他欣然答應。「坦白說,我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藝人這個身份。你可以說我是演員、歌手、導演、藝術工作者,但我絕對不是明星,所以沒什麼包袱,去上課也沒有包袱。」在學生平均年齡為30多歲的EMBA班裏,他並不介意有同學直言「我小時候就看過你演的戲」,於他來說,「處在演藝圈,有人知道你,是值得開心的。你幹這行,別人認出了你,你應該跟別人好好打一個招呼,認不出你,你才應該感到害怕。」

  不會輸 的奧秘

  說起北大,馬浚偉有一股剎不住車似的絮叨勁兒,慷慨地分享北上求學的經歷。網友評價他「又一次迎來了開掛般的人生」,紛紛希望「勵志榜樣」分享成功秘訣,對此馬浚偉給出的答案是:堅持、不要怕輸。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裏,他同時兼顧着香港的工作和北京的學業,因此不得不化身「空中飛人」,每個月都要飛往北京。事實上,在申請北大的同時,馬浚偉亦有機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EMBA課程。一個是全然未知的異地讀書生活,一個是自小生長的熟悉環境,權衡之下,他毅然選擇了北京大學。「香港是我成長的地方,我對整個環境,包括金融體系,都比較清楚,但如果到北大,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分析問題的)角度、觀點都不一樣。重點是,我真的想讓自己有一種到外地上課的感覺。」

  每月要在北大待上一周,充分體驗從未有過的大學生活,憶起這段經歷,馬浚偉如數家珍:「我從來沒有缺過課,沒有請過假,出席率是百分百。所有功課,幾乎都是班裏第一個交的。因為香港的工作那麼多,如果我不做,堆起來就會更多。所以每次從北大回香港,一個星期之內我肯定把所有功課都結束、交上去,然後就可以專心忙香港的工作。」

  京港兩地的馬不停蹄,學業與事業的「一心二用」,到如今一次就通過論文答辯,面對媒體、網友的稱道,馬浚偉一再謙虛地表示「他們把我講得太厲害了」,「唯一值得做榜樣的就是堅持,不要怕輸。」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人所謂的理想只是想想而已,什麼都不幹,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害怕失敗。「我從來不會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懷疑是沒用的,還不如先去嘗試,即便你知道結果會失敗,如果你能承擔(這個結果),那就行了。這樣反而能闖出更多的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成長了。你學到的東西誰也拿不走,所以不會輸的。」

  行動派 諗頭多

  馬浚偉是典型的行動派,他毫不諱言自己「絕對可以同時進行很多不同目標」。「娛圈真學霸」讓他重新回到了大眾視野,也令馬浚偉收穫了「時間管理大師」的「封號」。

  與馬浚偉的訪問,約在下午。在這之前,他已進行了好幾項工作:上午八點,自修英語;十一點,在尖沙咀開會;十二點,到旺角開會。兩個小時的訪問結束之後,還有一個關於教育課程的會議等着他。

  「我是一個速度非常快的人,為什麼大家都說我時間管理這麼厲害?」馬浚偉揭開謎底:「我的腦袋裏是分開了一個一個file(文件),非常systematic(有系統性)。背包裏也有一個一個小包,把我要的東西區分得整整齊齊,你看我的辦公室,全部都是整整齊齊的,我腦袋裏面也就像這樣,所以我隨時都可以讓自己轉換到某一個身份,很快適應全新的環境。」

  綜觀這兩年,除了北上讀書,馬浚偉對香港的工作亦是一刻也沒放鬆,無論是幕前的演藝工作,還是轉型幕後,擔任舞台劇與電影的編劇、導演、監製,甚至是考取咖啡師證書,建立自家品牌咖啡,並且親自策劃、主持訪談節目《緣來自咖啡》,種種這些均保持着高話題度。

  在他的人生字典裏,規劃已成一種習慣。「明年、後年要做什麼,我都已經計劃好了。一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在我腦袋裏,它們都有一個進程。不止我自己,我希望公司整個團隊都能保持統一的節奏。」

  在明年規劃的一系列項目中,令馬浚偉頗為津津樂道的,要屬針對青少年的表演藝術學校ideaQ。有感於當下的高壓讀書環境並不利於學生未來的發展,馬浚偉希望自己設計的這套教育理念,通過傳授唱歌、表演、跳舞、繪畫、溝通這五種表現方式,幫助提升孩童的IQ(智商)、DQ(數字技術能力)、EQ(情商)和AQ(逆境應對能力)。他以自己中學畢業就出來工作為例,「我原本是一個讀書不好的人,可是現在回想,我的成績真的完全影響我的未來嗎?好像沒有。所以我就想讓(學員)他們知道,除了學歷,藝術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讓他們開心,並且了解自己,還能夠在體驗藝術的過程中知道什麼叫失敗。」

  馬不停 蹄送暖

  「學而後知不足,越不足就越想學」,馬浚偉說現在的自己就處於這種狀態。7月結束北大EMBA課程,僅僅兩個月後,他又投入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學習中。只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開學初始,不得不先在線上聽課。然而,這場改變了幾乎所有人生活方式的疫情並沒有讓馬浚偉空閒下來,他身體力行呼籲大家加強防護,發起捐資捐物支援活動,為內地與香港的有需要人士奔走呼告。

  今年2、3月疫情嚴重時,馬浚偉在居家抗疫期間不但完成北大畢業論文《互聯網對香港電視行業的衝擊與前景思考》,還寫就第三部舞台劇《男人40 CEO》的劇本創作,並着手新電影的劇本構思。

  不僅如此,他還聯合北大EMBA班的另一名同學在班裏發起捐款捐物活動。一周左右,全班的捐款就已達200萬元人民幣。眾人拾柴火焰高,分散各地的同學們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了大量的N95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用品,並送往內地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醫院。從活動發起,到物資抵達,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在香港,馬浚偉亦組織了一個名為「馬同學送暖小組」的團隊,多次為相關機構和需要幫助的家庭送去防疫物品。

  或許是多元的身份造就了馬浚偉處事不亂又充滿熱誠的風格,自信、坦率,且敢於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雖然疫情已不是當下最熱的話題,然而他談起這持續至今的「戰鬥」時依然會陷入沉思:「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再次肯定了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不光是成就自己,還要成就別人。在需要你的時候,你要去幫忙;把你擁有的,拿出來分享予他人。」 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