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縫合本地記憶的前世今生

時間:2020-03-23 04:23:12來源:大公報

  圖:蓮麻坑村荒蕪的農地

  香港雖然開埠僅一百七十年,但在英國人管治香港之前,已歷經逾千載悠悠歲月。遠了說,不僅在西貢黃地峒一帶出土過屬於人類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近了數,二○一四年在九龍城區地下發現了宋朝古井……「香港歷史悠久,不應在現代社會蒙塵。」香港地方志中心事務顧問劉蜀永繼二○一八年主編並出版《香江史話》後,今年一月推出《香江史話(二)》,書中內容由劉蜀永及多位專家和學者執筆,從香港文物古蹟寫到香港抗日故事,為本地歷史「正名」。\大公報記者 劉 毅

  《香江史話》的文章主要來自《今日中國》雜誌中的「香港志」專欄,內容皆是刊載香港地方史志文章,「我們覺得此舉有助推動香港地方志工程,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於是由我開始協助組稿。兩年前,我們首次集結該專欄文章並出版《香江史話》,今年再出第二輯,書中圖文並茂、文字簡明通俗,為的是吸引讀者,特別是年輕人,正確認識香港歷史。」

  正確認識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從何說起?大都會裏的過往,如何重見天日?《香江史話》既不是編年歷史書,也不是生硬地介紹史料,而是古今兼備,既有地區懷舊、文物古蹟、習俗和非遺、經濟、香港抗戰、歷史事件,亦有社團和學校、人物、香港與內地關係等,為讀者講述了曾經歷盡滄桑,如今中西薈萃國際大都會的「香江傳奇」;既寫清了歷史事件來源,亦勾連當今社會,啟發當代人。總計五十篇文章,雖是歷史事件,卻十分生動有趣,很是耐讀。

  「屯門青山是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的香港地名。唐朝詩人韓愈、劉禹錫的詩中都提到過屯門,屯門青山則是香港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一座高山。」細數書中記載香港歷史,劉蜀永如數家珍:「山上的青山古寺、『香海名山』牌坊,以及與此有關的杯渡、韓愈的傳說,顯示出港人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聯繫和情感。」

  在劉蜀永看來,學習歷史可以令人們認清來路,了解先輩故事,如他印象最深、最為感動的一章是吳樹燊撰寫《香港抗日第一家──沙頭角石涌凹羅氏》,「羅家人生活條件不錯,但面對國仇家恨,羅家兩房子女連同他們的配偶共十一人,先後參加抗日行列,共赴國難,保衛家園。這些愛國義士均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今日再寫他們的感人事跡,也是想令今人感知本地人的愛國傳統。」類似故事,書中還有很多,譬如十九路軍在香港的「反蔣、抗日」活動,以及西貢鄉村的抗日史跡等。

  「西貢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重要據點之一。」劉蜀永說:「港九大隊許多老戰士的回憶錄中都曾提到昂窩村一位帶傳奇色彩的客家婦女凌娘,她一家上下都曾給予游擊隊有力的支援,是『游擊隊的母親』。」為了進一步追尋抗日者的足跡,劉蜀永及其團隊更時常前去西貢北潭村、新界蓮麻坑村等地探尋抗日遺址,進行一系列實地考察,只因在那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石階下掩埋的是一段光輝歲月,「每個城市都有故事,等待有心人的挖掘,比如撰寫一部有關港九大隊的隊志,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香港歷史就在身邊

  他還認為,年輕人也應該多去本地的歷史遺址走走,如此一來,印象一定會比書本得來的感受更加深刻,「何謂香港歷史?它就在我們身邊。政府也可善用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引導年輕人去看,從實物中感受艱苦歲月時前人的奮鬥。」

  學習歷史,令人知興替,識來路,劉蜀永道:「歷史教育從來不是萬能的,學習歷史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通過學習歷史,卻能理性看待社會問題。繼而從歷史中得到啟發,重新上路。諸如香港為什麼需要填海造地,為何會有如今備受爭議的『丁權』問題。《香江史話》中,有一頁刊載的是一九三九年,蓮麻坑村村民葉定仕向當局繳納糧銀(地租)的收單,由此可看居民土地業權之改變。」

  填海造地關乎發展

  究竟我們該不該填海造地?社會近年常有爭議,面對這種聲音,劉蜀永闡釋道:「開埠以來,香港的發展與填海都是息息相關的。為增加土地供應,填海造地是唯一方法。書中專門有一章是講述港島海岸線之蛻變,從中可得知,今日的上環、中環、海旁東、維園土地,都進行過大型填海計劃。」

  香港給予大眾的印象,一直以來都是現代的、快速的。事實上,本地還有人們一直忽略的歷史,「書中記載有不少本地的歷史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譬如涵蓋明清圍牆及更樓遺跡的衙前圍村、黃大仙信俗、香港紮作技藝的舊貌新姿、百年長衫的發展與傳承等。」劉蜀永說。

  多年以來,劉蜀永及其團隊一直積極推動香港地方志編修,記載本地歷史,遊走在一個又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收集有關這座城市的歷史線索。如果可以,他希望《香江史話》可以連載下去:「田野調查、記錄口述歷史,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事。實地考察,甚至需要翻山越嶺、清掃台階上的灌木,才能到達目的地。走着走着,我時常忘了自己已然是一個老人家了。」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