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光·影·道\影圈中被「省略」的逸事\田 力

時間:2019-08-29 04:23:29來源:大公報

  有名人說過不會出自傳,因為「寫假的不想,寫真的會得罪人」。所以事情的真實性要看的是說話的人,而不少人只說事實的一部分;一部電影如何誕生,一間公司如何發展甚至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往往都難以判定是否完全真實。

  上周讀了一篇導演的訪問,列舉了對很多影人的看法,其中觸動筆者神經的是,該導演指一知名導演其實是一位商人。

  內地常稱電影導演為藝術家,商人跟藝術家的本質幾乎是相反的,稱藝術家為商人是一種不敬。再細讀下去,發覺該導演說香港電影沒有文化,某名片只是好看而已。為何如此偏激?大概是想指出別人的問題,然後發表自己的「高見」。

  原來,這導演在幾年前拍了一部得獎電影,新的電影未上映,大概是要宣傳造勢。對導演或電影的看法言人人殊,沒有對錯,反而一些事實不應「省略」。

  話說這導演拍那得獎電影時,曾得到一間公司投資,籌備了一段時間,投資公司其後退出,導演非常頭痛。後來得監製找到新投資者才完成作品,該導演亦曾在頒獎禮上感激那位監製。但這訪問中提了接觸投資者,卻沒有提那監製,業內人都知道導演和監製後來不和,可能是「省略」的理由。只是導演對監製的感激言猶在耳,行家會覺得突兀。

  人與人的關係很難評論,公司與公司的關係卻是可以查證的歷史。某電影公司籌備上市,負責人當然要到處接受訪問,發表「威水史」。公司歷史中竟然「省略」了早期合作的電影公司,業界人士非常奇怪。無他,因為欲上市那公司初期幾乎全靠那公司「發跡」,不想別人知道。是有點小家氣,但能否上市還看業績,氣量換不了錢。

  以上只是其中兩個例子,還有一些不但不說事實的全部,甚至是罔顧事實,為自己面上貼金。

  所以,業內人士較少留意同業訪問,或只一笑置之。若有疑問,一個電話便可解決。反而外行人看得用心,也較相信其內容。正是「行外人看熱鬧,行內人看門道」,某某公司或導演如何厲害或出了什麼事,圈外傳說紛紜,圈內可能不是新聞。

  行內人關心的是作品,讓作品說話最重要,如何產生好電影才是研究課題,什麼名人逸事,花邊新聞,通通可以「省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