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壹號皇庭》系列於一九九二年首播,開創香港律政劇先河
今年初,日劇版《傲骨賢妻》面世,被觀眾評為漸入佳境型劇集。其實,律政劇並非英美國家的專長,亞洲律政劇的經典程度亦不遑多讓,當中更不乏留給觀眾深刻印象之作,如港劇《壹號皇庭》、內地劇《離婚律師》,以及日劇《勝者即是正義》(港譯:《律政狂人》)、韓劇《武法律師》等,其創組者雖會為設計戲劇衝突而犧牲一部分真實情況,卻依據不同國家奉行的不同法律體系,編寫激烈的法庭戲、塑造徘徊於公義和私慾角力的律師,左手寫社會世情、右手寫人性善惡,展現各具特色的律政故事,令外行人也能看出一番熱鬧。
與大陸法系「糾問式」庭審不同,香港使用的是「對抗式」的普通法系,雙方律師之間、律師與證人之間均存在激烈交鋒的可能性,原告、被告律師都要爭取以法服人、以情打動陪審團,因此律師的辯護技巧在法律框架中,需要有一定的說服力,這一現實情況為香港律政劇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令到香港律政劇的發展十分蓬勃。
港劇:公義與名利的角力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律政劇都是本港電視劇的一大代表類型,並風靡海內外。《壹號皇庭》系列開創香港律政劇先河,劇中的律師遊走在上流社會和普通家庭之間,通過十三個案例、每一集差不多佔到一半時長的法庭戲、外加主角的感情戲份,為香港律政劇奠定最早期的敘事基調。
自《壹號皇庭》後,伴隨社會發展、時間推進,香港律政劇愈發反映社會議題,且已不僅僅講述律師如何幫助委託人擺脫糾紛,而是趨向多元化發展,如二○○二年由林峯、陳鍵鋒、廖碧兒、胡杏兒主演,講述年輕律師初入社會的《律政新人王》和由謝天華、楊怡主演的《法網狙擊》等。
觀眾愛看香港律政劇,除卻看其密集的事件衝突,更看重當中的專業和人情,故此,他們最為期待的是律師上庭部分,他們在法庭上唇槍舌劍,公仔箱外的觀眾亦看得熱血沸騰。時間來到二○一六年,此類劇集的敘事策略發生了改變,由方中信、廖啟智主演的《律政強人》既無對簿公堂的法庭戲,也不講律師如何調查委託人遇到的麻煩事,而是主要講述幾大律師樓之間的爾虞我詐,兩大主角亦正亦邪,打官司只為贏過對方。
《律政強人》中有一句經典對白:「有人說,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維護公義,然而在功利掛帥的現實社會,法律被視作巧取豪奪的利刃,律師身為把關者,有多少人能夠按着良心,守住公義的底線?」話雖如此,然而香港律政劇也並不是一味強調「法律並非有錢人才能玩得起」,亦反映平民和弱勢群體的訴求,諸如《怒火街頭》男主角羅力亞(鄭嘉穎飾)專為貧苦人發聲;《踩過界》亦是如此,主人公文申俠(王浩信飾)是一個盲眼的平權律師,他及其他幾位合夥人的委託人均是香港社會具爭議性的弱勢群體─老弱婦孺、智障者、殘疾人士、啤酒妹、跨性別人士、蠱惑仔、街頭藝術表演者……此外,亦借劇集反思盲人究竟有無成為律師的可能性。
內地劇:法庭以外的男歡女愛
去年底在香港無綫衛視播出的《是咁的,法官閣下》中的主角律師們,並非《律政強人》中身着「錦衣華服」,擁有人人稱羨的富貴生活,亦不似文申俠那般有異於常人的感官,而是一群需要為柴米油鹽擔憂的普通人,他們會因為生計而放棄音樂夢轉投律師行,亦會有入不敷支的時刻和不如意的婚姻生活。縱然如此,律師之間卻有互相關照的師徒情,且劇中所選案件糾紛,均改編自「報攤睡婆婆被爆竊,獲街坊熱心相助」等近年香港社會民生事件。
與香港相較,內地亦有律政劇,但因使用的是大陸法系,法官在庭審中處於主導地位,而較少有控辯雙方的互相提問,故而內地律政劇多以庭外事件為主,所關注的多為離婚或繼承遺產等民事訴訟案。但縱使發揮空間有限,內地律政劇編劇亦不應照搬他國法律體系才會有的庭審場景,而忽略本地文化元素,亦不應披着律政劇的外衣,講的卻是男歡女愛的故事。最近,由李易峰、江疏影主演的《我在北京等你》即將開播,男主人公徐天是一位在美國打拚的華人律師,希望這次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