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為青年作曲家添炭加油!

時間:2019-04-28 03:17:10來源:大公報

  圖:「何鴻毅家族基金作曲家計劃2018/19」公開工作坊及演出排練現場\港樂供圖

  如何培養發掘新一代作曲家是每一個地方音樂發展中重之又重,但往往被忽視的項目,那非僅是音樂學院的責任,音樂界甚至整個社會的支援同樣重要。就此而言,近日喜見香港有三項很特別的「青年作曲家活動」,都帶有競爭比賽性質,這三項活動對發掘栽培新一代的作曲人才,都具有添炭加油的積極作用。周凡夫

  這三項活動當中,一項是二月廿三日在香港演藝學院舉行的「何鴻毅家族基金作曲家計劃2018/19」公開工作坊與演出,另一項是三月十六日舉行的「#未開館 先開鑼!」香港藝術館主旋律創作計劃面試。還有一項是五月十日截止,垂誼樂社「樂.啟夢想」的「作品徵集」活動。

  首項是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去年底開展的活動,第二項是今年十一月即將重開的香港藝術館首次舉辦的音樂創作活動,前者在於尋找香港年輕一代作曲家,為樂團委約創作一首新曲,後者則在尋找四名香港青年音樂人,為香港藝術館創作「主旋律」,打造藝術館新形象,目的和方式有同有異,實際都能發揮為新一代香港音樂創作人添炭加油的積極作用。

「港樂」及藝術館目的不同

  這兩項活動的形式過程,相同的是都有「導師」為參與者提供意見。「港樂」邀請二○一二年開始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擔任作曲教授的歌頓(M. Gordon)擔任「評論人」(Commentator),藝術館則邀來本港跨界作曲家趙增熹擔任「指導音樂家」(Music Mentor)。

  「港樂」的活動,論規模及專業性要求,和投放資源,都較大較多,這與該項計劃獲得基金支持有關,這項活動分為幾個階段,首階段選出六名香港青年作曲家,初步由「港樂」多位樂師為各人提供意見和指導,各人提交作品後,請來專業指揮家、韓國的朴正鎬及作曲家歌頓,舉行公開工作坊及演出,當日下午三時半舉行第一節工作坊,排練其中四位作曲家的作品,晚上七時十五分舉行第二節工作坊,排練另外兩首作品後,再舉行音樂會。

  這項活動參加者必須在三十五歲以下,香港永久居民,未接受過專業樂團作曲委約,獲選者出席了去年十一月的簡介會,提交作品長約三至四分鐘,六名入選者有五千港元資助。

  筆者出席了公開工作坊六首樂曲排練後,小休再開始的演出(Showcase)活動。朴正鎬首先以雙手(不用指揮棒)指揮樂團演奏了歌頓為樂團所寫的七首樂曲《布何華》(Bohortha)中的第二首《依然威尼斯》,和第五首《乘着薄紗翅膀》,接着才由六名八十後和九十後的青年作曲家先後登場,在朴正鎬指揮演出各人的作品前,先與觀眾就作品作出簡短介紹。

  由於各首作品在場刊中已有文字解說,各人說來就很精簡。從某一角度來說,各人未能好好地運用這次能直接與觀眾溝通傳達個人創作理念的機會,如就作品來說,既然要爭取一個管弦樂團的委約創作,便要在作品中展示出能發揮這件「樂器」(樂團)的性能,能發掘出新的潛能,新的效果便更佳;就此標準而言,六首標題作品都有頗為清晰的意念,且不乏新意。

  音樂會後,經過評審團評出,事隔多天後宣布譚樂希獲得「港樂」委約創作一首新作於來季首演,當晚他所寫的樂曲《問》,安排在第五位演奏。樂曲的創作意念在於作曲家認為空間和時間是音樂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所以他認為:「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需要掌握兩者的平衡點。『旋律』及『和聲』分別是橫向和縱向組成的聲音。加上人工排列,有了厚度,我們稱為『質材』,音樂也變成立體。隨時間流動,音樂的『結構』也隨之而現,讓樂曲昇華到另一個維度。作者採用了遞減音程(5-4-3-2-1)作為動機,經過發展,樂曲多處的旋律、和聲及節奏都能看見動機的影子。」樂曲中要表達空間感和時間感,正如介紹中所提到的「旋律」與「和聲」是橫向和縱向,實際聽來,節奏在該曲中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曲中有一段首席小提琴獨奏,不少節奏性音響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而最後以長笛漸慢漸弱的聲音消失結束全曲。能否讓樂曲昇華到另一個維度,觀眾是否亦能在不同「間」內的聲音產生共鳴,筆者亦無法代言了。

  六名參賽者的學歷背景都很豐富,大多留學歐美或曾赴歐美交流,而且都在好些作曲比賽或評選活動中獲過獎;也就是說,各人在創作上都已獲得音樂同行一定的認同,筆者過往只聽過這六名入圍作曲家一兩個作品,難以評論各人在創作上的整體能力,但相同的感覺是,這次展示的作品都帶有一定的國際視野,但香港中西交融的特性卻不易察覺得到,鮮明的個性就更須期待了。無論能否成為最後取得委約的一員,對各人而言,都是一次獲得添炭加油的難得經驗。

評審先聽樂曲再提問題

  至於三月十六日在仍裝修中的香港藝術館內舉行的「面試」,意在甄選出為日後藝術館內四大館藏(香港藝術、中國書畫、中國文物、外銷藝術)進行創作的四名青年作曲家。這項活動的參與者規定是十六至二十五歲(「港樂」是三十五歲以下)的香港永久居民,提交手頭現成作品進行初選,結果有一百九十四名參加者,選出了二十名出席面試(當日只來了十八名,其中兩名是一個組合);面試當天可說是「認真、隆重」,於藝術館內設立臨時舞台供面試者表演,面試者面對六位列坐於舞台前的評審們回答問題。評審團成員包括指導音樂家趙增熹,還有藝術館館長們——鄭煥棠(虛白齋)、鄧慶燊(至樂樓)、鄧民亮(香港藝術)、黃家安(現代藝術),擔任評審團主席的是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莫家詠。

入選四人各有思維意念

  相對於「港樂」的活動來說,藝術館的要求規格更彈性,空間更大;所謂「主旋律」,有點像電台節目的主題曲(Signature tune)一樣,要短小精簡,能讓人一聽便能留下印象,甚至要能讓人聽到音樂便能聯想到不同館藏的主題藏品。為此,面試當日,各競逐者除現場演出所寫音樂,還要就各評審提出此類問題作出回應,答案顯然直接影響到評選結果。就當日的面試所聽所見,不少參賽者都採用現場演奏結合預先錄製的音樂來展示,不少更是以電子琴的錄音來配合。這種「拼貼式」手法,看似「慳水慳力」,實際操作不僅涉及錄音製作的技術問題,演出時現場演奏與錄音播放的音量大小要做到平衡配合,亦有挑戰。當日有好些面試者在這方面的表現都難免「失分」了。不過,這項活動能吸引大量對音樂創作有興趣的年輕人報名參加,當然是因為相較「港樂」要創作一首管弦樂作品的技術難度容易得多,但實際上要能滿足藝術館的要求,亦非易事,那是技術以外還要加上創意呢,這亦正是要邀請趙增熹來作導師的理由了。就最後選出四位面試者當日演出的音樂來看,亦確是各有不同的意念想法,由於只是以兩分鐘左右的長度來表達,同樣難度很高。且看看最後獲選的四名青年樂手當日面試的音樂。

  當日第三位出場的黃以禮以笛子等樂器獨奏,配上鐘聲以慢引子開始,速度再變快,並帶有節奏感,逐漸加速,黃以禮表示那是描寫一般市民到藝術館參觀,過了閘口,見到不同藝術展品的過程和感覺。接着登場的楊倩桐,則以西方大提琴的撥弦,結合中國藝術中常見的紅紙扇拍打,還有人聲來展示藝術館中的多元藝術世界,錄音剪接是她在中學電腦課程學會後自己做的;這名黑衣裙馬尾裝的女孩子,在以大提琴、紅紙扇加上錄音表演後回應評審問題,信心滿滿。

  第六個登台的布俊傑則以《融樂》為題,以古箏結合預錄電子鋼琴、弦樂的音樂,首段音樂活潑歡樂,次段更為生動和激烈,這位在香港演藝學院作曲系畢業的青年作曲家,亦自言兩分鐘內難作出眾多變奏,還表示中國書畫中留白效果,用到音樂中能增加大家的幻想空間。

  第九位出場的陳文謙則運用他在英國伯明翰修習的電子音樂,播放預製的電子化音響《感》作面試作品;他坦言細心聆聽周邊的聲音,可以創造出多元化的藝術世界,他的錄音作品便可以聽到各種各樣不同聲音重組出來的效果,風筒聲音亦成為素材;他認為不同聲音能引發不同視覺聯想,音樂旋律不一定是五線譜上的音符,生活中的音響經驗、感受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不同影像。可以說,四位入選者都各有不同創作思維意念,筆者期待在趙增熹的帶引下,各人很快能敲出亮麗的鑼聲。

接受挑戰走向世界

  至於垂誼樂社,主辦了好幾年的「樂.憶古蹟」音樂會系列,將知名演奏家帶到香港不同角落,演奏能夠帶出該處歷史文化意義的音樂,每年更會公開徵求香港作曲家創作有關中國文化和歷史的音樂作品,除了在香港公演,部分作品還會由「樂誼國際音樂節」的藝術家帶到海外公開首演。

  記憶中,這項活動過往發表過的作品包括:二○一三年梁書銘的《禮頓道66號》、林浚逸的《伏.活》;一四年黃俊諱的《白壁》、馮迪倫《平山記趣》、劉曉江的《古風生動》;一五年王宇軒的《茶。靜。》、謝愷澤的《懸浮》;一六年何美恩的《蓮下》、鄭靖楠的《靜.淨》;一七年陳仰平的《匾額》、陳浩貽的《東成西就》;一八年溫樂怡的《蝸禍》、曾樂欣的《紅磚的隨想》等,可說累積了頗為豐碩的香港音樂成果。

  作為本港龍頭樂團的「港樂」,當然致力發掘創作交響樂的人才;藝術館要向年輕人招手,也就找來青年音樂人合作;由於垂誼樂社以推動室樂為主,作品也就要求是重奏室樂曲,採用要求提供現成作品的簡單直接方法,而且明確指定要和中國文化、歷史有關。「樂.啟夢想」的徵集活動今年於五月十日截止,敢於接受挑戰,爭取讓自己的作品從香港走向世界的機會,這正是良機。年齡在十六至三十五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全日制學生均可參加,詳情可瀏覽網址:www.musicussociety.org。

下期「藝壇動靜」於五月十二日刊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