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擬於薄扶林興建「國際創新中心」(Global Innovation Centre,GIC),但選址卻引起部分周邊居民質疑。國際上著名的科研機構大都鄰近大學,並且需要有一定規模,從而發揮協同效應。提升香港科研實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單是中央對香港的期望,更關係香港長遠發展,港大興建「國際創新中心」正是當中重要一環,各界理應支持配合,以互諒互讓的態度解決分歧。創科發展瞬息萬變,時間不等人,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已經相繼成立各種科研中心,布局基礎研究,香港不能落後,港大「國際創新中心」更不應再蹉跎歲月,特區政府需主動解決事件,確保「國際創新中心」早日落成,為國家為香港作出貢獻。
2021年施政報告提到,為鞏固香港在基礎研究的領導地位,特區政府原則上接納港大建議在薄扶林興建深科技研發大樓,並為此預留4公頃「綠化地帶」土地。計劃公布後,港大隨即開展「國際創新中心」的發展計劃。據介紹,中心將設原子研究、生物醫藥、數碼未來、可持續能源科技、量子科技、金融科技6個初步策略性研究領域,全面營運時可容納1500個研究團隊,除科研實驗及會議場地外,亦設有可供公眾享用的綠化社區空間。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國際創新中心」的規模以及主攻的研究方向,可全面配合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創科發展的需要,大大強化香港基礎科研實力,更可吸引國際科研人才來港。過去香港發展創科的一大不足,在於大學科研水平雖然達到國際級水準,但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卻不強,「國際創新中心」聚焦發展的生物醫藥、數碼未來、金融科技等範疇,將有助強化香港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充分體現出港大的前瞻性以及對科研的投入,政府和社會各界理應支持。
固然,「國際創新中心」的發展計劃,難免對選址周邊的環境、交通等造成影響,在計劃公布後,城規會亦收到超過3500份申述,有周邊居民擔心有關工程會製造噪音、影響斜坡穩定性、當區車流大增等。居民的憂慮可以理解,也應正視及處理,但卻不應成為阻止以至將計劃規模大幅縮水的理據。
一是港大日前已經表示,經謹慎考慮後決定策略地修訂中心發展計劃。包括減少發展項目密度、增加與鄰近樓宇的距離、保留更多綠化空間等,展現出負責任的態度。經修改的發展計劃,回應了居民的關切,也可大幅減少對社區的影響,在當前是一個合理的方案。
二是國際上的重要科研機構,往往都選址在大學附近,以便專家學者可以更方便的進行研究,「國際創新中心」選址港大附近是理所當然。科研機構不是「厭惡性設施」,反而是與港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並沒有反對理由,更不應因為一些反對聲音就要求「國際創新中心」另覓地方興建。至於居民憂慮的交通、噪音以至安全性等問題,任何的發展計劃和項目都會出現,不是「國際創新中心」獨有,難道任何發展項目都不能推進?
對於居民的憂慮,港大已經修訂發展計劃,交通、噪音、安全等問題,也可以通過工程技術、交通協調等解決,並不存在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特區政府可扮演主導角色,將對居民的影響減到最低,但卻不應以此作為否定發展計劃的理由。
三是發展基礎科研,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香港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大專學界的推動,更需要特區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中央期望香港在基礎科研上可以發揮獨特優勢助力國家。香港當前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是雄厚的基礎科研能力;二是科研人才的儲備。興建港大「國際創新中心」不但可強化香港現有優勢,而且可以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吸引更多國際科研人才來港,打造香港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助力推動香港再工業化
國際科研人才是否願意來港,一個考慮是當地對於科研工作是否重視,新一屆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創科發展,全力「搶人才」,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時,工商界以及民間同樣需要營造一個有利發展創科、有利吸引人才的氛圍。如果連興建一個港大「國際創新中心」也面對各種阻力,又如何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氛圍?
香港大學是香港科研的重鎮,在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中,港大由去年排第26位,升至今年第17位,是港大歷來最高的排名。近年,港大在科研等領域上更取得了很大突破,推動設立「持久影響力研究基金」(Long-lasting Impact fund)、興建「科創地標」(Tech Landmark)、成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鼓勵學者進行較冷門、「高風險」的研究項目,不但在科研上取得大量成果,而且有力推動香港的再工業化。
創新發展競爭激烈,粵港澳大灣區截至2023年,已布局建設9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涵蓋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散裂中子源等不同領域,其他城市亦紛紛設立各種科學家實驗室,香港基礎研究雖然佔據優勢,但這個優勢正面臨其他城市的挑戰,香港必須有急迫感,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港大以及其他大專院校在科研上作出更大投入,特區政府以及各界都應為大學提供各種支持和方便,「國際創新中心」更不應繼續蹉跎。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