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新一屆區議會選舉還有不足三個月,下月17日提名期正式展開,不少政黨已開始密鑼緊鼓準備選舉工作。沉寂多時的民主黨,日前也高調宣布將推薦八人參選。新選制具備政治包容性,只要是愛國愛港者都歡迎,但民主黨是否符合條件呢?是否已改弦易轍、放棄以往「為反而反」的政治對抗路線,真心擁護「愛國者治港」呢?若然只是為求「續命」而偽裝自己,那麼定難取得足夠提名,也不可能過得了資格審查關,未來也難逃邊緣化亡黨下場。
由2021年開始,香港先後成功舉行了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及行政長官選舉,雖然根據基本法第九十七條,區議會是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但其始終與特區管治息息相關,不只是完善選舉制度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本港地區治理的「最後一里路」。因此,特區政府也在今年5月公布區議會架構重組方案,全面貫徹「愛國者治港」原則,以及體現基本法規定的行政主導原則。
必須強調一點的是,世界上並無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選舉制度或是完善選舉制度的方式。在此基礎上,新區議會旨在解決舊體制下的三大問題:
其一是「零門檻」。以往,連不簽署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聲明的人也能獲准「入閘」,雖然一些人視之為公民選舉權的表現,但實際上卻令反中亂港分子可以藉機混入特區管治架構,甚至激進反對勢力、「港獨」分子都能堂而皇之地進入議事廳,令區議會被騎劫和架空。
區議會再無「搞破壞」空間
第二個問題是「極端化」。在舊選制下,區議會的政治權力不斷膨脹,不少人僅將之視為進入立法會的踏板。結果便是真正關係到地區治理、市民福祉的問題少有關心,倒是互相喊口號、靠政治立場決定投票選擇的場合較多。區議會逐漸脫離基本法規定的定位,而且連最基本的接受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諮詢的功能都做不到。
第三個問題則是「零監管」。2016年區議會被反中亂港分子騎劫後,有一段時間堪稱全港最大的「港獨」宣傳平台,亂港議員公然支持黑暴、在會議上唱「獨歌」、侮辱政府官員和警隊,甚至有議員根據政治立場而拒絕向街坊提供協助,各種尸位素餐以及怠工的行徑,都令區議會在失序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偏偏當時沒有任何監管或問責機制可以處理這些嚴重問題,而變相放任亂港分子為非作歹。
新一屆的區議會不會再是過去那個「無王管」的區議會,所有參選人都必須符合愛國愛港者這個基本要求,而且重新聚焦地區工作,區議員無法濫權阻礙政府施政,也不能再透過政治口號騙取選票,或單純把區議會議席視作立法會的入場券。
所有有意參選區議會的人,都必須認清這些要求和改變,尤其是日前宣布參選的民主黨。當初特區剛剛完善選舉制度過後,民主黨一如以往提出反對,在2021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部分高層及幕後大佬出於不同理由選擇「杯葛」選舉,甚至不擇手段阻止、恐嚇、打壓當內新人參選。當時個別成員支持某黨外人士參選立法會,而且有人只是「路過助選」,卻隨即遭到革除、凍結黨籍的嚴重處分。霎時間全黨籠罩寒蟬效應,再無人敢說參選。
但民主黨自己搞完「杯葛」後,結果是什麼?立法會選舉和其後行政長官選舉安然無恙成功舉行,香港社會也沒有因為民主黨的行動而受到負面影響,行政立法關係反而更加和諧而且發揮出高效的治理水平。但「杯葛」選舉的民主黨,情況每況愈下。有多少人還記得民主黨也曾經是所謂「泛民」第一大黨?但到了現在已淪落到僅剩數名區議員,在本港政壇也沒有餘下多少影響力。
入不了閘更不可能當選
對一個政黨而言,如果繼續拒絕參與選舉,那就只不過是在政治體制上不斷邊緣化自己;一個沒有任何議席的政黨,注定沒有任何政治影響力,而一個沒有政治影響力的政黨,也必然無法生存。民主黨決定參選,說明至少其認識到這個生死存亡問題,但問題是,民主黨是否真正認識到過去投靠黑暴的錯誤,真心痛改前非,在新選制下為建設香港出力?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在公布決定後,仍然表示反對區議會改制和新選制,還聲稱「現在沒有從前的土壤,換來了水泥地,就繼續在水泥地上種花」,還是老一套的政治拉票手法。這間接說明民主黨參選只是單純為了「續命」,但在新區議會架構下,對區議員的能力、心態、政治道德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絕不是過去玩弄政治手段操弄矛盾就能達標,陽奉陰違不可能騙過把關的選委,也不可能騙過香港市民。
如果民主黨的高層和大佬仍未明白這點,即使舉行了記者會宣布將派人參選,但也入不了閘,更不可能當選區議員。民主黨想要生存,就要重新建構起社會對其的信任,也就是必須放棄過往凡事與特區政府對着幹的方針,真正回歸擁護「一國兩制」、基本法和國家主權,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愛國愛港者。民主黨如果以為選舉成敗取決於自己,只是一廂情願,也終將步上公民黨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