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韓國近年掀起「炒幣狂熱」。圖為一名韓國女子使用比特幣提款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韓國時報》、彭博社、《華爾街日報》報道: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近年在全球多地引起投資熱潮,但其規避政府監管的特點也帶來巨大金融風險,引起各國政府警惕。韓國頒布號稱「史上最嚴格」的加密貨幣監管法,要求全國60多家交易所於本月24日前在金融情報部門登記註冊,並獲得網絡安全機關頒發的安全證書,否則只能關門。韓媒23日報道稱,30多家交易所未能完成相關要求,料將全數關門。
《韓國時報》23日報道稱,韓國60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中的30多家仍未獲得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認證,根據《特定金融信息法》不得繼續營業。其中三分之二的交易所已關門或準備關門,另外三分之一料同樣難逃停業命運。
《特定金融信息法》還要求各交易所與韓國本土銀行合作,確保用戶使用實名制賬號,否則禁止以韓圜交易。目前僅有最大的四家交易所Upbit、Bithumb、Coinone和Korbit與銀行達成合作關係。韓媒稱,另外24家完成註冊和安全認證的中小型交易所料將轉戰比特幣市場。
投資者恐損失近200億
有分析認為,韓國新法不會對加密貨幣市場造成太大影響,因為該國約97%加密貨幣交易份額被四大交易所瓜分。但市場觀察員預測,中小型交易所出局,恐令投資者損失3萬億韓圜(約199億港元)。這與僅在韓國內部流通、高度依賴韓圜結算的「泡菜幣」密切相關。
根據全球加密貨幣市值網站(CoinMarketCap)數據,韓國市場上共有159種「泡菜幣」,但只有不到100種出現在四大交易所之一。中小型交易所關門或停用韓圜結算後,另外60多種「泡菜幣」恐遭遇滅頂之災。
加密貨幣通過算法隱藏使用者身份和行蹤,常常成為違法分子的幫兇。韓國政府4月19日宣布,隨着加密貨幣用於洗錢、詐騙、偷稅漏稅等犯罪行為的風險加大,將集中政府力量展開專項整治。京畿道政府官員6月透露,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當局從被控逃稅的1.2萬人手中沒收了超過530億韓圜(約3.5億港元)的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資產。
據介紹,由於當地加密貨幣交易所並未登記賬戶持有人的真實身份,這些加密貨幣被廣泛用於隱藏資產。例如,一名醫生拖欠了1700萬韓圜的稅款,但擁有價值28億韓圜的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不僅為非法活動提供便利,且槓桿率極高,為金融體系帶來風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詹斯勒21日表示,如今全球存在成千上萬未獲政府承認的加密貨幣,讓人聯想到17世紀胡亂發行紙幣的美國銀行。當時由於缺乏政府監管,各家銀行隨意發鈔,且有時會賴賬,拒絕用金銀等貴金屬贖回紙幣。
美官員:私人貨幣不長命
詹斯勒說:「我不認為現有的五六千種私人貨幣能長期存活,因此有必要建立投資者保護機制。」他早前表示,SEC正加班加點地制定監管加密貨幣交易的規則。美元是比特幣交易市場使用量最大的貨幣,但美國目前對加密貨幣的規定比較混亂。SEC通常將加密貨幣視為一種證券,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比特幣列為商品,財政部又將其稱為「貨幣」。
詹斯勒要求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到SEC登記,並警告說發行未經登記證券涉嫌違反聯邦法律。美國貨幣監理署代理署長Michael Hsu表示,如今加密貨幣產業不斷膨脹,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信用衍生工具市場類似,「我曾經目睹2008年危機前的『淘金狂熱』,現在我們可能因為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金融陷入另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