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產潛艇28日在高雄台船海昌廠區舉行所謂「下水禮」。\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台媒報道,台灣首艘自造潛艇28日在高雄廠房舉行所謂「下水禮」,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致辭時還叫囂,「潛艇就在眼前,過去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做到了」。但實際上,潛艇並沒有下水,根本就是「旱鴨子」。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28日表示,無論民進黨當局建造或者購買多少武器,都阻擋不了祖國統一的大勢。兩岸專家指出,台灣方面建造潛艇的技術並不成熟,重要設備都是靠海外支援,如今為了讓蔡英文主持「下水禮」,竟然不惜大幅提前完工,許多測試仍未完成,其性能備受質疑。
台當局耗時7年、花費500億元新台幣打造的自造潛艇原型艇28日在高雄廠區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由蔡英文主持,並舉行擲瓶儀式,正式命名為「海鯤軍艦」、舷號為「711」。相較台海軍現有4艘「古董」潛艇的十字尾舵,「海鯤」為X型尾舵,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宣稱,「性能絕對優於現役潛艇」。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日前稱,因潛艇外殼有機密裝備,不宜對外顯示,且仍需經過相當多測試後才能真正泡到水裏;因此只會沿襲造船傳統,簡單接觸水。對此,島內網民吐槽說「連水都沒碰到,叫下水嗎?」
按計劃,「潛艇自造」的首艇原訂是今年完成封殼,然後於2024年5月20日下水,在2025年11月才會交付成軍。但在蔡英文的「強推」下,「下水禮」提前到了今年,也由此引發了「政治下水」質疑。島內輿論指出,這無非是為了讓蔡英文宣揚所謂「政績」。
測試未完成 性能受質疑
台灣《聯合報》評論稱,由於缺乏經驗,台軍首艘自造潛艇必然面對諸多問題,目前的「政治下水」等爭議,僅為冰山一角。文章認為,該項目存在五大風險,包括成本風險、時程風險、技術風險、系統整合風險以及政治風險。
有分析指出,台產首艘潛艇匆匆趕工,是否依「出廠測試(FAT)」、「泊港測試(HAT)」及「出海測試(SAT)」的程序完成各項測試?如果只是在船塢內做靜態展示,與海軍傳統的下水定義有極大的出入。一個「出海測試(SAT)」至少要一、二個月。而每一次的測試,還要經過查察檢修,因此,原計劃提出的「明年五月下水」是合理的測試期程。此外,潛艇「封殼」之前,「紅區(非台灣自製)裝備」,是否都以完成測試?捨棄AIP(絕氣系統)改採鋰電池的供電系統,安全測試是否合格?這些攸關潛艇的安全性能。
對於「台軍方稱,自造潛艇是台海軍不對稱戰力的關鍵,要阻止解放軍進入太平洋包圍台灣」,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28日表示,不過是螳臂當車,終將會自取滅亡。所謂「阻止解放軍進入太平洋」,這是痴人說夢。無論民進黨當局建造或者購買多少武器,都阻擋不了祖國統一的大勢,都撼動不了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8日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統一必然要實現。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揮霍台灣老百姓的血汗錢,製造兩岸的對立對抗,只會破壞台海的和平穩定。